电子报 正體版
 
3年封控代价大 民众向政府讨说法(图)
 
2022年12月19日发表
 
中共3年的「清零」政策不仅未能「清零」,还让中国民众付出沉重代价。图为北京医务工作者穿着防护服,用担架抬走就诊的病人。

【人民报消息】中共3年的「清零」政策不仅未「清零」,还给很多人带来极大的精神伤害。世界卫生组织说,中国的疫情早在解封前就已「爆炸性增长」。解封后,病例更是激增。一些人思考,3年封控付出巨大代价,是否值得。有民众要求政府承认错误,向人民道歉。 据英国《卫报》报导,许多普通中国人正在努力应对3年频繁封锁带来的精神创伤,并要求政府对民众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做出解释。 恐惧和焦虑比病毒更可怕 12月16日,新浪微博上分享最多的帖子之一是一篇援引医学专家的文章。专家们说,民众遭受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压力症可能需要10到20年才能恢复。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16日的一个论坛上说,多达20%的卫生工作者、病人和公众可能患有创伤后压力症,近三分之一被隔离在家中的人出现抑郁、焦虑和失眠的症状。其它专家则呼吁提供紧急服务,以支持小区的心理健康。 一条微博评论说,比新冠病毒(中共病毒)更可怕的是恐惧和精神焦虑。 有评论说,对于上大学却毫无体验感的大学生来说,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很大。 另有用户问道,那任意滥用(权利)对每个公民的影响呢? 许多人对中共的防疫政策急转弯持嘲讽态度。 一名网友说,昨天他们说病毒是致命的,今天他们说病毒比流感要温和。你能做什么? 学者:政府应该承认错误 许多人质疑,过去3年所遭受的沉重代价是否值得? 自由派法律学者萧瀚(Xiao Han)在推特上说,前两年的政策虽看似防疫效果不错,但支持者往往对那两年许多地方因封城造成的停工停产停业停市停诊停治破产跳楼等无数的次生灾害、人道灾难视而不见,所谓算大帐无非牺牲个体,受难者可否问一句「凭什么」? 萧瀚在另一则推文中说,传染病须防治,但动辄封城、不戴口罩就捆起来不是防疫,而是暴政。 《卫报》说,广州的一名学者大胆地敦促地方政府为其错误负责,并要「治愈伤口」。但他在微信上的这一帖子很快就被删除。 李公明(Li Gongming,音译)写道,第一步应该是承认错误、悼念死者,并向公民道歉。然后,应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政府应该支付赔偿。 公开数据显示,中共极端的清零政策带来的悲剧不断: 2020年3月7日,福建泉州市一家被用做隔离密接者的欣佳酒店倒塌,最终造成29人死亡。 2022年9月18日凌晨,贵州一辆转运COVID-19隔离人员的大巴侧翻,导致27人死亡。 11月中旬,郑州一名4个月大的婴儿因病得不到救治而死亡,此事再次点燃民众对中共过度防疫的愤怒。 11月24日,新疆乌鲁木齐一高层住宅发生火灾,造成10人丧生,9人受伤(民众说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当地民众认为,中共当局的清零政策和疫情封控措施致使火灾救援受阻,被困人员无法及时逃生。 「清零」未果 中共无法战胜病毒 很多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疫情爆发是因为解封的结果,但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则反驳了这一点。 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共卫生紧急计划执行主任迈克.瑞安(Mike Ryan)12月15日表示,中国病例爆炸性增长并不是因为取消Covid限制,早在中共解除严格的防疫措施之前,Covid病毒就已在该国「密集传播」。 瑞安说,目前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取消了限制,突然间疾病就失去了控制。实际上,病毒在中国密集传播「是因为防控措施本身并没有阻止疾病的发生」。 瑞安的这一言论实际上等于宣布中共的清零政策失败。 在解封前,中国多地因为感染飙升而出现大规模封锁,从而导致北京、上海等地的民众在11月底上街抗议,而多个大学出现反封控的白纸抗议活动。 迫于压力,中共开始解封。 中国问题专家章家敦(Gordon Chang)说,COVID-19比共产党更强大。 目前,中国各大城市的民众感染和死亡情况备受外媒关注。据路透社报导,北京的一些医院有高达80%的工作人员被感染,但由于人员短缺,许多人仍然需要工作。 而中共则仍牢牢紧扣防疫胜利的宣传。12月15日,党媒《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文章,赞扬3年来以「最低成本」进行病毒控制的英勇胜利,并描绘了一幅全国各地恢复繁华街道的生活画面。 但民众并非这么看。 一名网友在推特上写道,3年毫无目的乱弄,「现在我们被告知这只是一个感冒」。 《华尔街日报》、路透社和美联社等媒体均报导北京火化需求激增的情况。 北京东郊殡仪馆是北京指定的处理染疫患者尸体的火葬场之一。有工作人员说,每天都是24小时连轴转,都忙不过来。 仅在12月17日下午,一名路透社记者就看到大约30辆灵车固定地停在通往东郊殡仪馆的车道上。△

 
分享:
 
人气:158,711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