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重节义忘生死 这些古人留名青史(图)

刘晓




姚思廉。

【人民报消息】《封神演义》中有言:「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何为忠孝,自不必多言,而节义则指节操与义行。义者,可指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坚守这些「义」的行为就是义行。

李纲善待齐王父女

隋唐时期名臣李纲,字文纪,慷慨有志节,每以忠义之士自名。他本名原为李瑗,字子玉,年少时就崇尚高风亮节,在他读过《后汉书.张纲传》后,因仰慕张纲的为人而改名为李纲。

北周时,齐王宇文宪聘请李纲为王府参军。宇文宪遇害后,无人敢为其收尸。李纲挺身而出,赶车将尸首载出安葬,还亲自抚棺痛哭祭拜。时人称其为「义士」。

隋文帝时期,李纲担任杨勇的太子洗马。后来杨勇被废太子之位,隋文帝严词责备东宫官员,认为他们没有尽心辅佐。东宫官员没有人敢反驳,唯有李纲说这并非是太子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隋文帝对李纲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深以为奇,马上任命他为尚书右丞。

后来,当李纲听说宇文宪的女儿孀居无所依靠,他就以齐王府故吏的身份给以资助。在八十五岁的李纲去世后,宇文宪的女儿披发号哭,如同失去亲人。

姚思廉挺身保代王

姚思廉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师姚僧垣的孙子,一生经历三个朝代:陈朝、隋和唐。隋朝时曾担任过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的侍读。唐时,先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年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后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

隋朝末年,李渊太原起兵后直取都城长安。彼时隋炀帝南下,镇守长安的正是代王杨侑。唐军攻入长安后,代王府僚属都吓得各自散去,唯有姚思廉不离代王左右。

唐军要进入王府时,姚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是为匡复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众兵将听罢十分惊愕,又见姚思廉毫无惧色陪伴在代王身边,心生敬佩,于是纷纷驻足,站立在大堂台阶之下。

不一会儿,李世民来到代王府,为姚思廉的忠义所感,允许他扶着代王至顺阳门。将代王送到顺阳门后,姚思廉才哭泣着拜辞而去。目睹此事的人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

李渊称帝后,任命姚思廉为秦王府文学。秦王李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一些文武韬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姚思廉就是赫赫有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秦王曾与人谈论隋朝之事,在谈到姚思廉挺身保护代王之举时,不免感叹道:「姚思廉面对利刃而显示大节,即使在古人中也很罕见。」李世民为此专程派人带帛三百段赏赐给在洛阳的姚思廉,并附信说:「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

秦王当上皇帝后,姚思廉对于政事「直言无隐」,时常提出谏议,太宗都会虚心接纳。姚思廉去世后,太宗深为悲伤,为之辍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准许葬于昭陵。

小小县丞冒死为太子收尸

武则天晚年,太子李重俊因不堪韦皇后、武三思等的迫害,与成王李千里等人在神龙三年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史称「重俊之变」。但不久士兵倒戈,李重俊被斩首。

李重俊遇害后,没有人敢为其收尸。对太子抱有深深同情的永和县丞宁嘉勖冒死脱下衣服,包住李重俊的首级放声痛哭。时人都赞宁嘉勖之高义。

韦皇后的亲信大臣、同平章事宗楚客听说后非常生气,将宁嘉勖监禁,之后将其贬为平兴县县丞,不久又找了个由头将其杀死。

唐隆之变后,睿宗再次登基。他下诏曰:「宁嘉勖能重视名节,其事迹高于栾布、向朗。虽然他已归于幽途,但仍令人觉得生气凛然。他的忠义之心应予以追存嘉奖,可追赠为永和县县令。」

卢奕守洛阳节操不改

卢弈,唐玄宗时官员,出身于范阳卢氏,是宰相卢怀慎之子。他眉目疏朗,腹大丰满,寡欲,意志坚强,不喜欢车马。他先后任京兆司录参军、鄠县令、兵部郎中、给事中、御史中丞等。他为官清明清廉,百姓称道,其名声不逊于他的父亲和兄长卢奂。

安史之乱前,卢弈到洛阳任职,兼武部选事。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贼安禄山率兵攻打洛阳。在叛军未到前,卢弈让妻儿带着官印从小路逃往长安,他自己则身穿朝服,坐在御史台等待叛军前来。

叛军到后,卢弈历数安禄山的罪状,并说:「为人臣,识忠与顺耳,使不为逆节,死无恨焉。」叛军闻言皆怆然改容。卢弈随后遇害。

唐肃宗后追赠其为礼部尚书,谥号「贞烈」。

(参考资料:《大唐新语》、《旧唐书》)△

(有删减)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2/7/5/74567.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