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施政加強靠攏大陸 國際金融中心一去不返
杜耀明
2023年10月2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特首李家超施政報告出爐,聲言緊跟北京「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香港要走向國際,成為八大國際或區域中心,但細看具體政策,卻是進一步向大陸靠攏,未免有負國家所託。
按照「十四五」規劃,香港的定位是八個領域中心,包括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際金融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等等。
不過,今年施政報告的重點,更在於加強香港和大陸的整合。過去一年,搶人才計劃,結果九成「人才」來自大陸,搶企業則有八成是大陸企業。施政報告今次的眾多主張,不外異曲同工,例如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境外公司來港設立總部或分部,目標也離不開大陸企業。又如要成立「人才辦公室」、「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指定大學畢業生之中包括大陸的大學院校)以至「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在香港金融市場投資三千萬),相信最後搶到的大部份都是大陸人才、企業和資本。
教育方面同樣是多管齊下靠向大陸。施政報告強調,政府會加強與大陸當局及院校合作,為本港教師及學生提供培訓、交流及合作;本港專上院校的資助學額增加一倍,招攬目標主要是大陸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政府推動的年青人海外交流及實習計劃,以至教資會撥款資助大學生到外地學習體驗,大陸各地必然佔頗大比例。
特別值得一提,是特區政府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以統籌政府以至非政府機構的愛國教育,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的精神。根據該法,所謂愛國主義教育,除了「培育和增進對中華民族和偉大祖國的情感,傳承民族精神、增強國家觀念,壯大和團結一切愛國力量」,當然也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籠罩下,香港官方與北京的價值觀越行越近甚或一致,而北京一再明言有權行使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加上《國安法》治港,國際投資者看在眼裡,對特區施政可以偏離北京多遠,難免心生疑慮。例如,國際投資機構十分倚重的一些英美諮詢公司(或稱盡職調查機構),專門調查企業行為以評估投資風險,近年在大陸被指「非法」調查,員工遭到扣查,公司也被重罰,最後只有結束大陸的業務。《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其中三間諮詢公司甚至撤離香港,部份轉往新加坡開業,以行動表示對香港沒有信心。
面對國際投資機構以腳投票,李家超既然以國際金融中心為發展目標,理該強調「一國兩制」之下中港兩地的制度差別,諮詢公司可以安心運作,好讓投資者放心。不過,他不但沒有闡明兩制的差別之處,施政報告更強調「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在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在推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表現指標(KPI) 之中,也只列出減少股票印花稅丶改革創業板以服務中小企、成立綜合基金平台、改善強積金制度等等。這些措施,既沒有撫平國際投資者的憂慮,也沒有看到香港需要急起直追,因為香港的國際集資能力正大幅下降,今年首三季只能替44間新上市公司集資247億元,金額估計比上年下降61%,全球排名下跌至第八,比深圳都不如,又如何擔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重任?
不錯,香港過往的繁榮,尤其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的確是北京難掩的尷尬。因為香港的成功,在於言論自由和法律制度有別於大陸,甚至可以比擬西方國家,對保護產權及經濟發展都有利,國際投資者也感到熟悉及有保障。相反,眼下香港,正如在港的美國總商會呈交的報告所指出,特區給人的印象是保安考慮高於一切,維護一國的措施侵損兩制的特色,國安法隱晦不明又欠缺指引,使投資者無所適從。
簡單不過,香港的價值在於與大陸不同。否則兩者相同或者十分近似的話,投資者看淡大陸市場相信也不會留戀香港,而看好者倒不如索性留在上面發展,又何須處身生活成本昂貴但早已褪色的東方之珠呢?△(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