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封殺討論,為什麼李克強之死讓他們如臨大敵?
2023年10月28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的突然去世引發了中國各個社交媒體平台對相關討論及其嚴格的審查,評論區關閉,相關關鍵字被封。但還是有不少中國網民用各類方式紀念這位被他們認為是習近平時代最後一位代表著改革開放道路的高級官員。
社煤大規模封殺討論
在中國官方當地時間星期五(10月27日)早晨宣布李克強於當天凌晨過世後,各個中國社交媒體平台很快就對相關討論進行了限制。
在微博上,幾乎所有與李克強去世有關的新聞下的評論區都被過濾或是清空。一些存留著的評論僅簡單地寫著「一路走好」、「永垂不朽」等文字。
「李克強同志逝世」的熱搜話題一小時內便登上了微博熱搜話題榜的榜首,但當美國之音想要查閱這一話題時,微博提示根據法律法規相關內容不予顯示。微博後來對此進行了修正,放出了這個熱搜話題的內容。
新華社當天晚些時候發布的李克強的訃告的帖子的點讚功能被關閉,其他一些類似帖子的點讚鍵被置換成了花圈的標識。
流行歌曲「可惜不是你」也被封鎖
李克強去世的消息傳出後,不少中國網友在社媒上分享起了馬來西亞歌手梁靜茹的代表作《可惜不是你》。這首本來是關於愛情的歌曲過去幾年來漸漸成為了網友們訏諷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方式之一。每當有著名的中國或外國領導人去世,網友便分享這首歌,以表達希望去世的是習近平而不是別人。
「每到這個時候梁靜茹即時收聽人數就開始飆升,」 一位微博網民寫道。
微博很快就採取了限制措施,在30分鐘左右內就封殺了「可惜不是你」的搜尋結果。當天晚些時候,微博又封鎖了「梁靜茹」的搜尋結果。
微信關閉了《可惜不是你》原版和翻唱版本下方的留言區,防止網友借留言區討論政治敏感內容。
在影片網站嗶哩嗶哩上,梁靜茹這首歌MV下的留言區裡在李克強過世後出現了「好聽啊」的留言。這則留言在3小時內收穫了超過1000個讚。
「李克強是一位被習近平冷落的經濟技術官員,如今,針對習近平過於重視意識形態和錯誤管理經濟又有著廣泛的憎恨,」 夏威夷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資深研究員饒義(Denny Roy)告訴美國之音。“習近平的政府現在很緊張,正加班加點地審查那些由於李克強的死而出現的直接或間接地批評。”
網友將李克強去世視為一個時代的落幕
儘管各社媒平台的嚴格封鎖讓相關討論的進行變得格外困難,還是有許多博主與網民用不那麼直接的方式討論李克強和他的去世所帶來的含義。
一位部落客的微博貼文引起了許多共鳴。她表示李克強的去世令她想到那個新世紀後中國繁榮成長的時代的結束。「他離開後,彷彿千禧世紀第一個10年的最後一段不可複製的璀璨歲月的殘像,也跟著消散了,」 這位部落客寫道。
在不少網友看來,在習近平身邊的李克強雖然很少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但他嘔心瀝血、矜矜業業的形象和對改革開放路線的堅持是習近平時代政府裡少有的。
「長江黃河不會倒流」這句話在社媒上被大量轉發。這句話是李克強2022年8月在深圳視察,在向國經濟改革領導人鄧小平的雕像敬獻花圈時講的一句話,指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會停止或是倒退。他那次演講的片段在網路上瘋傳,被廣泛視為對習近平政策的暗中批評,後來遭到了審查。
儘管習近平和中國政府都不斷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但越來越威權化的北京在法治上的倒退令不少中國人感到擔憂。李克強過世後,這位前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生曾翻譯過的英國法律著作《法律的正當程序》的封面圖片被網友們轉發。
一篇名為《我們該如何告別》的微信文章在中國的網路上流傳開來。在這篇紀念李克強的文章的結尾,作者寫道:「伴隨著時代的落幕,關於這十年的爭論或將持續,但不變的,我想是他誠懇謙和的笑容,因為那是他鍥而不捨、恪盡職守、以實幹來實踐承諾的縮影。我想,這是最好的告別方式。」對於許多網友來說,李克強的去世也提醒了他們自己所處的這個令人感到疲乏無力的時代。「今天有多少人,看見了十年間苦苦支撐卻節節敗退的自己,」 一條引起網友共鳴的微博帖文寫道。微博刪除了這則貼文。
小心對待,擔心「四五」和「六四」重演?
「中國政府很明顯正在小心地對待李克強的死,」 喬治城大學美中全球議題對話計畫資深研究員韋德寧(Dennis Wilder)告訴美國之音。“他們知道,隨著一位他這樣的領導人去世,現在是非常敏感的時刻”,因為這可能引起對某些政治態度的噴湧式的支持,例如更進一步的改革。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中國研究資深研究員、前《紐約時報》駐華記者張彥(Ian Johnson)在CFR網站上寫道,李克強之死雖然不太可能顛覆中國的最高領導層,但還是會讓中共擔心。第一,民眾已經以此為藉口來批評習近平;第二,李克強的去世是過去兩年困擾習近平統治的最新一起事件,可能成為批評者繼續表達反對意見的又一個機會。
他說,這些問題包括新冠清零導致的抗議、經濟下滑,以及最近習近平內閣包括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兩名高級官員的離開等。
張彥指出,借政治人物的死亡來表達對現政府的不滿在中國當代史上早有先例。
1976年,因對「文化大革命」的不滿、對毛澤東時代政策的憤怒,人們當年把許多對未來的期望投射到當時的總理周恩來身上。後來,周恩來的去世,引發了被稱為「四五」運動的天安門廣場的抗議活動,為結束「文革」、為鄧小平推進改革開放鋪平了道路。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因為對鄧小平時代物價飛漲和官員腐敗以及改革開放停滯的不滿,中國人對當時被鄧小平罷免的領導人胡耀邦投射諸多想像與希望。1989年4月,胡耀邦的突然去世,點燃了許多人的憤怒,引發了大規模的遊行抗議,最後被武力鎮壓,釀成震驚中外的「六四」慘案。△(轉自美國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