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本週訪問上海,這是他自2020年以來他第一次前往上海,引起了人們對他的政策議程的關注,尤其是金融、科技和福利方面。 據美國之音報導,近年來,中國經濟情勢顯著惡化,主要表現為成長放緩、人口減少、房地產行業掙扎、銀行不良貸款增加、外國投資下降。 雖然這些挑戰的根源和潛在解決方案各有不同,但總的來說,人們看到的一幅黯淡的經濟圖景,讓人擔心中國將陷入一場長期停滯的困境。 上個星期,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中央金融委員會會議上強調了金融業在支持實體經濟和降低金融風險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 然而,觀察家認為,中共領導人最近的一系列動作看,隨著中國經濟困境加劇惡化,北京當局現在已經到了飢不擇食、慌不擇路的地步。 問題是他們目前所採取的措施似乎是在加劇經濟衰退,而不是緩解危機。 習近平當局有病亂投醫 近幾年來中國面臨愈來愈多的困難,除了GDP成長率不如預期,大型企業紛紛爆出嚴重財政問題,外國投資者減少甚至完全撤出在中國的投資外,青年失業率屢破新高更是 為社會動盪滿下了伏筆,儘管中共政府已經決定不再公佈最新的青年失業數據。 正是在這種局面下,被認為是中共政府高層智囊的中國社科院學者余永定,最近發出警告,稱北京的財政政策存在導致滯脹的風險。 他強調,持續的通貨緊縮壓力和疲軟的國內需求是中國經濟放緩的兩個主要因素。 他的演講凸顯了決策者在試圖改變中國目前經濟軌跡時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他11月18日在上海財經大學主辦的論壇上說,中共政府需盡快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刺激中國內需,從而令經濟回復增長。 余永定表示,中國GDP在大部分時間呈現下降趨勢,通貨膨漲率極低,反映內需不足,所以政府需要盡快採取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以防止經濟成長停滯但物價上升,即所謂“滯脹 ”的情況出現。 余永定甚至揚言中國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空間非常大,所以政府必須盡快透過投資刺激內需,甚至樂於見到中共政府為此打破財政赤字對GDP的比率不超過3%,國債對GDP的比率不超過60%的紅線。 他強調,若不把握機會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中國經濟可能陷入長期停滯。 余永定的言論一向被外界認為是中共政府政策的風向標。 中共國家發展改革委早於今年七月已發出《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列出六大方向及二十條政策舉措,包括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拓展新型消費 、完善消費設施及優化消費環境,希望透過優化政策及製度設計,進一步滿足居民消費需求,釋放消費潛力,當中列出的明確措施包括優化汽車限購措施、延長餐飲場所營業時間和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和 快遞物流配送體係等政策,這一切都跟余永定主張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如出一轍。 但其他經濟學者認為,余永定的提議和中共政府的做法,不但沒能對症下藥,反而只會把中國經濟的無底洞愈挖愈深。 缺乏社會保障令人不敢消費 前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蔣豪在接受美國之音才當的時候指出,余永定和中共政府對中國經濟的問題抓錯了重點。 他說:“由政府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雖然可以在消費環境不佳的時候,帶動一下民眾的消費信心,不過作用還是很有限,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蔣豪認為,減稅或許比 大型投資,更能有效刺激民眾的消費意慾。 旅居澳洲的獨立金融學者司令認為中國內需不振的主因,不是老百姓沒錢可花,而是中國的醫療和社會服務保障頭重腳輕,除了那些有權有錢的政商階層高枕無憂外,一般的老百姓根本不敢消費。 司令告訴美國之音說:“中國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老百姓不知道什麼時候要花很多錢去看病,尤其是有下一代的人,就更傾向把錢放在為下一代籌備資源這方面身上。不過人民根本 無法認定到底籌備多少才夠,於是這就變成經濟的無底洞,只能不斷為下一代和自己籌備。這個情況一天沒改變的話,老百姓的經濟能力都不能釋放”。 中共政府以“三級六等”的制度劃分全國醫療資源,當中最高級別的三級甲等醫院(簡稱“三甲醫院”),截至2021年末有1651間,當中北京市、廣州市、上海市和 天津市四個大城市已有123間,光是北京市便有三十八間,比其他省份整個一個省的三甲醫院數量還多。 於是一旦出現近日廣泛爆發呼吸道疾病案例需要求診的情況,便立即導致區內所有醫院人滿為患,病人就診須等候多個小時後,卻只能與醫生會診數分鐘的情況。 另一方面,根據中共國家健保局最新數據,於2022年底縱然中國參與基本健保人口高達13.45億人,佔總人數的95.34%,但比起2021年卻少了2,517萬人。 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王超群撰文分析指,保費持續上漲和醫保受益面窄且不解決大病負擔等原因,導致中國許多民眾決定退保。 王超群舉例說,2003年新農合成立時,個人繳費是每年10元人民幣,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卻已漲到380元人民幣,對於底層民眾來說是不少的負擔。 於是對中國人來說,社會無法保障他們的醫療需要,故此更需要“積谷防飢”。 而且人們對於中國的經濟前景也越來越不樂觀。 中共國家統計局在十月三十一日公佈當月的綜合採購經理指數(PMI),從九月的52.0跌至50.7,而且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更跌至49.5,是今年第六個月跌破 50大關。 雖然上月的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升至50.4,不過普遍分析指僅是受益於“十一黃金週”。 由於近期沒有出現足以刺激經濟上揚的因素,因此預計十一月的採購經理指數進一步下跌的機會很高。 資深獨立中國經濟分析專家蔡慎坤表示,必須向中國人民發一兆元消費劵,而且必須要求人民在半年內花掉,才是有效刺激內需的方法。他說,“因為老百姓沒錢可花,日常生活開支和房貸壓力之下,根本沒有閒錢去消費”。 低效率巨額投資需立即停止 對於中共政府是否仍有足夠財政能力派發消費劵,蔡慎坤明言非常有信心。 他表示,中國財政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把錢花在完全沒有回報的項目上,例如高鐵就是個無底洞。 蔡慎坤告訴美國之音說:“高鐵發展愈大虧損愈大,這些都是令庫房透支的起前投資。而且中國人口不斷減少,他們不會恆常的大規模流動,東部地區的高鐵發展一直是虧本的,中部地區的更是完全賠錢,而且這些項目的造價愈來愈昂貴,這些項目都是完全可以停下來的。 ” 今年8月31日,中共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鐵集團」)發布的今年上半年財務報告顯示,自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已累計虧損超過1,800億元人民幣,總負債達6.1萬億元。 除了高鐵項目,蔡慎坤指出中共政府也正在高速鐵路、維穩工程和舉辦國際性的大型盛會等多方面為自己不斷挖洞。 他說:“中共政府的維穩開支甚至已經超過軍費開支,而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很積極舉辦國際性的大盛會,比如杭州亞運。這些項目是地方政府根本沒能力去辦,最終還是由中央財政賣單。 他們今天挖一個坑,明天把它埋掉,然後又不斷挖坑,這情況是非常嚴重和普遍的。” 路透社早前引述杭州市政府的消息指,杭州市為了舉辦賽事,光是2016至2020年已在各項設施上花費約300億美元,還不包括2020年之後的“基礎設施投資”。 蔡慎坤不諱言地方政府官員競相舉辦這些花錢卻沒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項目,除了要爭取權力,還可以在不用承擔任何後果的情況下,為自己從中謀求利益。 習近平意圖藉到訪期貨市場穩定軍心 除了地方政府,在中共國家主席兼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央政府,在處理經濟問題上的手法也帶來不少令人質疑的地方。 習近平在11月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沒提及原本預計在十二月舉行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而這次三中全會預計是議定未來幾年的經濟政策方針。 這兩天習近平前往上海,視察上海期貨交易所及當地的科技公司。 前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蔣豪認為,習近平此行是希望穩定投資者,尤其是外國投資者的信心。 他告訴美國之音:“期貨在經濟上發揮著很重要的標準作用,讓各方能有效配置將來的資源,當中發揮很大作用。習近平是希望藉此讓大家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給予大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不過蔣豪認為無論是內需市場或期貨市場都是自由經濟的產物,自由經濟是必須建立在公平和法治的基礎上的,所以如果中共當局繼續以人治代替法治,無法解決投資者動輒被控違規的問題,也很難讓外國投資者會重拾在中國投資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