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中國德國商會對在華運作的德國企業進行的一次最新調查發現,它們當中將近半數的企業正在採取措施,降低愈演愈烈的地緣政治緊張關係所帶來的在華做生意的風險。 美國之音報導,這項從9月5日至10月6日針對566家公司所作的調查顯示,奉行去風險化策略的德國在華企業所採取的措施包括建立獨立於中國的供應鏈,將一些運作轉移出中國,以及在亞洲其他地方開拓和擴大市場。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83%接受調查的德國公司表示,地緣政治關係緊張是它們希望降低與中國做生意風險的主要原因,另有45%和24%的受訪公司分別將主要原因歸咎於中國經濟萎靡和中國人更專注於自力更生。 德國商會的調查發現,德國在華企業採取降低對中國市場過度依賴的去風險化措施正在讓亞洲其它一些國家成為受益者。調查發現,57.5%的公司希望增加對印度的投資;37.9%的公司希望增加對越南的投資。而希望增加對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投資的公司則分別為30.1%、23.3%和20.1%。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中國連續七年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2022年德中雙邊貿易額高達2,980億歐元,超過德美雙邊2,480億歐元的貿易額。2022年,德國自中國進口1,910億歐元,較去年增加三分之一,德國對華出口1,070億歐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約3.1%。 在中國德國商會對在華德企圖調查前大約五個月,德國政府推出一項在對華經貿關係中「去風險化」的策略,同時鼓勵德國企業降低對中國供應鏈和中國市場的過分依賴。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遭到西方國家的嚴厲制裁,而歐洲國家對俄羅斯天然氣等能源供應的過度依賴給包括德國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帶來嚴重的困難與挑戰。歐洲國家在痛定思痛之後,開始思考在對華經貿關係中去風險化的問題。 美中戰略競爭關係惡化、中國在南海和台海的強勢行徑以及習近平政府對國內政治經濟生活加強控制,都讓在華運作的西方公司忐忑不安。 另一方面,中國外交部週一確認,第24次中國-歐盟峰會本週四將在北京舉行,雙方領導人將討論共同關心的戰略和全球經濟議題。 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Charles Michel)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而國務院總理李強將同歐盟兩位主席共同主持會晤,雙方將就中歐關係中的方向性、戰略性問題和共同關心的全球性議題深入交流。 汪文斌強調,中歐是夥伴不是對手,雙方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 馮德萊恩在11月16日發表的一場政策演說中,強烈抱怨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進行高額補貼,讓中國生產的大量廉價電動車在歐洲市場氾濫。 「這是中國政策故意為之。中國今天的產業政策不僅製造了更多的工業競爭夥伴,而且讓受保護領域的過剩產能傾銷國際市場,並有可能破壞我們的工業基礎。」馮德萊恩在演說中說。 路透社在通報中指出,包括德企在內的外資開始在對華經貿關係中去風險化已經對本來就萎靡不振的中國經濟造成負面的影響。今年7月至9月的第三季度,中國吸引的直接外資史無前例地出現了負成長。不過仍有54%受訪的德企表示,它們仍準備對中國作進一步的投資,以便實現在地化生產。而去年表示有此計畫的德企只佔51%。 路透社引述經濟學家的話說,實現生產在地化將有助於屏蔽地緣政治關係緊張帶來的衝擊。與希望增加投資的54%的德企相比,只有44%的德企表示它們要推動去風險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