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曾經是個人,他的原型是個鮮卑人!(《文昭思緒飛揚》提供)
【人民報消息】1920年代,孫悟空的原型起源曾經引起當時兩位重量級文化人物胡適和魯迅的論戰。雙方都各自提供一番證據,但是也都共同肯定孫悟空的原型就是一隻猴子。 因為《西遊記》裡明明白白地給出孫悟空的身世。花果山山頂有一塊仙石,飽受受天真地秀、日月精華後,風化為一隻石猴。 孫悟空的名字這個孫,也是猢猻的意思。 原著裡白紙黑字寫得太明白了,孫悟空就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一隻猴子,所以他的原型肯定就是猴子。但是,這個印象從1950年代開始有了動搖。 猴子變成鮮卑人 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外70公里的榆林河峽谷,在千年以前,這裡也曾經是滿目綠蔭、河水潺潺,但現在只剩下乾黃的岩石,靜靜地趴在沙漠之中。 1950年代,一個考古隊在峽谷兩邊的懸崖上,發現40多個洞窟,裡面是滿滿的彩色壁畫,其中第六個洞窟裡還有一尊金碧輝煌的彌勒佛雕像,高25米,表面由金箔鋪就。從此,榆林窟開始名揚天下,成了比肩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壁畫。 專家們一致同意榆林窟是從隋唐之前就已經開鑿了,此後一直都有陸續添加和維護。不少專家被西夏時代開鑿的第三窟裡幾幅奇怪的壁畫吸引了。畫中有一個貌似中原和尚的人,牽著一匹馬,和一個鮮卑人打扮的徒弟。他們一起行走在懸崖峭壁邊、水邊,或一起穿越城市。大家越看覺得這畫風格很眼熟時,突然有人提出︰這不就是一幅《玄奘取經圖》嗎?只不過這些圖裡面的孫悟空,由猴子變成了一個鮮卑人。 難道說,這個鮮卑人就是孫悟空的原型嗎? 專家們再去細查歷史,竟翻出一個更讓人驚掉下巴的故事。 負責馬政的鮮卑人 公元751年,正值唐玄宗天寶盛世,長安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一個40人左右的外交使團,在宦官張韜光的帶領下出發,前往一個叫罽賓的西域小國,接受它歸附大唐的國書。 如果再早5年,這根本不需要長安派出使團的,因為那時大唐在西域設有安西四鎮,西域的小國向安西都護遞上國書,代為向長安請示,得到中央的承認文件和策封印信,就被納入大唐的「天可汗」體系,受到大唐的保護,不需要大唐特別派出一個使團,千里迢迢的去歸附的小國接受其國書。 因為當時阿拉伯帝國(中國史書稱為「大食」)在中東崛起,已經成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並在中亞強勢輸出其伊斯蘭文化。這讓受到佛教影響的大唐西域各國感到很不安,紛紛向大唐中央求救。所以,大唐才派出使團,去西域踩點。 公元751年,在出使罽賓國任務中,有一位年輕的鮮卑人車奉朝,他是護衛隊長,除了負責大使的安全,也要負責使團的「馬政」,也就是兼負養馬的工作。 有學者質疑,莫非車奉朝就是孫悟空的原型?! 歸國途中平息巨浪 話說,車奉朝勤勤懇懇地一路保護使團完成出使罽賓國的任務,不料在返程途經犍陀羅國時卻病倒了。使團只好把他留在當地養病,先行打道回長安復命。 不料,車奉朝這一病就病了4年,群醫束手,最後車奉朝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出家,法名為「法界」,成為佛門弟子,並且去了印度的那爛陀寺修習佛法,之後遊歷西域諸國,收集佛經。途中,一位得道高僧贈送法界一枚釋迦摩尼佛的佛牙舍利,希望他能夠帶回大唐供奉。 經過30年,學有所成的釋法界帶著佛牙舍利和一些大部頭的佛經,啟程回大唐。途經一個叫「睹貨羅」的國家,要渡過一個大湖,當法界走到湖邊準備和一個商隊上船時,突然大地開始動搖,原本豔陽高照的天空,突然陰雲密佈,電閃雷鳴,暴雨如注,還夾帶著大塊大塊的冰雹,原本平靜的湖面也掀起了巨浪,看似很快就要把船給吞沒了,所有人全都嚇壞了。 這個有經驗的船家立刻大聲說「龍王發怒了」,並責問誰帶了不該帶的東西上船,立刻交出來,投到湖裡去。所有的客人面面相覷,都搖了搖頭。 這時,釋法界才想起來,會不會是自己所攜帶的佛牙舍利,惹起這場風波呢?於是他就站起來,掏出佛牙舍利,恭敬地向大湖鞠了幾躬,然後對船家和別的客人簡單地解釋一下,就坐下來開始誦念佛經。周圍的人聽不清法界念的到底是什麼,只感覺他有力的聲音。一段時間之後,天空中烏雲散去,湖上的巨浪也平息了,法界最終順利回到了大唐。 皇帝賜法名釋悟空 法界受到皇帝唐德宗李适的熱烈歡迎,並且正式賜他法名為「釋悟空」。他也成了長安最有名的高僧之一,後來就一直在長安的章敬寺裡翻譯佛經,他的事蹟被收入《貞元釋教錄》。釋悟空也是歷史上記載的最後一位去印度取經的高僧。 看到這裡,專家們終於恍然大悟︰榆林壁畫當中的唐僧,身邊的胡人徒弟應該就是釋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