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法輪功創始人發表《為甚麼人類是迷的社會》
 
2024年10月1日發表
 
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發表《為什麼人類是迷的社會》
【人民報消息】美東時間2024年9月30日,法輪大法明慧網發表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的文章《為甚麼人類是迷的社會》,全文如下:

為甚麼人類是迷的社會

天體之巨大,眾神、王、主皆不知其外,生命之多皆不計其數。然而天體中所有的生命,在自己物質構成的所在層次中都是全方位的看自己所生存的世界,與神看世界的方式一樣,只是沒有智慧與神的能力。那麼也就是說天體宇宙中的生命都不會像人類的狀態一樣,看不見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真相,看不見自己生存環境中的其它生命形式的存在,看不見自己生存環境中的物質真實體現。因此人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是獨特而無能力的。這就是「迷」的社會(只有三界內的原有神仙與修煉界個別現象除外)。 那麼為甚麼會這樣呢?是因為天體與天體內眾多宇宙體系,都在成、住、壞、滅的規律中走到最後「滅」的一步了,在可怕的最後滅時的解體中,一切將滅盡、無存,因此創世主決定救度眾生。 天體宇宙會走到滅的一步,是天體與天體內眾多宇宙和其中的無量眾生,包括各個宇宙內的眾主、眾王、眾神,在漫長的成、住、壞、滅的過程中,都變的不如初成時好了,也就是說漫長歲月中都不符合自己所在層次的標準了。這是生命過程中的必然規律。 創世主為了解救眾生,因此開創了一個在天體之外的世界,用其救度天體內無量眾生,名曰「三界」。在三界中有三個生命存在的層次,最低層的生命完全是在無能力、無智慧的最迷、最苦的環境中生存,這就是人類社會。然而第二層的人與眾生,其智慧只高於人類這一層次,所以只能看到人類與他們自己所在境界的情況,人類稱其為天上人。而再高一層又能看到下兩界生命生存的情況與自己境界的情況,智慧也是三界內最高的,人類統稱其為天人。但是三界內眾生都無能力看到真正的宇宙與天神所在的天國世界。 所以人類是在智慧最小、看不到事物本質的「迷中」生存。這是在末後滅盡之前,創世主為了眾生能得救的創舉。也是叫眾生在無明的苦世中,憑著人性的善走出來。難是很難,在成、住、壞、滅的最後,應該被滅掉的生命只有在吃苦消業中走出來,同時又能守住善良本性才能被「未來」所承認。末後一到,創世主同意天體中眾多的神、王、主與更加巨大而各個主掌天體一方的大神、大覺下世轉生成人,封住他們所有的智慧與能力,在最苦最無能力、無智慧、完全封閉的人體內吃苦消業,在苦中憑著正念守住善良本性,那才能被眾神與創世主正視,才會被未來承認。那些在人類社會中反覆轉生漸漸消去罪業、善德越來越多的人救度中必被選中,末後之末開啟救度時,一定會被創世主救度到新宇宙。那麼也就是說,人類社會「迷」的存在方式,是創世主為了解救眾生而開創的特殊社會與生命生存的方式。所以人在迷中,無論求誰破迷都沒用。從天到地無任何生命敢破壞這救度眾生的環境。 人世中總有人說信神是迷信。所以有人說看到我就信,看不到就不信。從而有人敢幹壞事而不計後果。無論多高的神轉生成了人,有了人體就是人,進入人體就進入了迷中,所以有人會在迷中造業。創世主造三界是為了叫眾生苦中消罪業,提升自己的道德才是根本目地,無罪業才能被救回天國。造了業就得還業,這是天體宇宙的法理所決定的。可是人在迷中,很可能又造了人世罪業,那當然要還。今生不還,來生還。其實有很多人罪業重大,為了人能得救,創世主還會替人承受一部份痛苦,這是對眾生的最大慈悲最大的愛。業大到一定成度,生命就會真的被銷毀了。消去罪業回天才是你來世的真正目地。人人來世轉生時都向創世主發過誓。還罪業當然會很難過,業力會使人爭鬥、會有戰爭、會有疾病、會有辛勞、會有飢餓、會有貧窮,因此而痛苦。罪業當然也有大有小,也正因為有業大的業小的,人生才有貧富的差別。人在迷中守住善良就會少造業!少吃苦! 也就是說人的「迷」是為救眾生、解救天體與眾宇宙而造的。這「迷」有著這麼重大的原因,因此也決不會隨其人心而破迷。世上的神仙眾多,為甚麼不能滿足人破迷的慾望?他們不敢!因為那是創世主為救天體與眾生開創的,這是眾生得救的希望!
師 李洪志 二零二四年九月三十日
 
分享:
 
人氣:8,35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大陸最賺錢地鐵神話破滅;臺灣嗆中共:搞文革才是民族敗類;
大陸最賺錢地鐵神話破滅;臺灣嗆中共:搞文革才是民族敗類;
海南暴雨 兩大水庫加大洩洪! 淹沒123個村莊! 民眾在屋頂求援!
海南暴雨 兩大水庫加大洩洪! 淹沒123個村莊! 民眾在屋頂求援!
咋辦?房子越來越多 人口越來越少;A股普跌 滬指失守3300點
咋辦?房子越來越多 人口越來越少;A股普跌 滬指失守3300點
上海已死 各行各業大蕭條!上海國際展會不見外國人 國內人也寥寥無幾!
上海已死 各行各業大蕭條!上海國際展會不見外國人 國內人也寥寥無幾!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