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的暴力:社會戾氣與集體心理危機
王丹
2024年11月14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在中國社會發展的當下, 暴力和戾氣似乎已經成爲一種越來越難以忽視的社會現象。它並非侷限於極端事件或暴力犯罪, 而是深深滲透進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成爲了許多人生活的常態。 無論是日常的言語衝突, 還是愈演愈烈的社會暴力, 似乎都反映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缺乏安全感以及由此產生的集體心理危機。 最近發生的珠海汽車撞人的重大慘案, 就是這樣的集體心理危機的最新展示。
其實,早在2013年上映的賈樟柯的電影《天註定》中, 就已經預言式地展示了這幅慘烈的畫面。他通過四個個體的暴力故事, 勾畫了一幅中國社會暴力化的面貌。從山西到四川, 影片將中國的四個不同地區串聯在一起, 呈現出一幅橫跨整個國家的暴力畫卷。這種暴力不僅僅是肉體上的,它還在無形中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社會關係中。 影片中每一個暴力事件的背後, 都充滿了個人的憤怒, 不滿, 恐懼和絕望,最終轉化爲一種破壞性極強的暴力行爲。
社會暴力的蔓延和戾氣的加重, 與缺乏安全感有直接的關係。 所謂缺乏安全感, 不僅指物質層面的不穩定, 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不安和焦慮。 當人們無法感知到社會和家庭的安全保障時, 個體的生活質量和自我價值感就會受到嚴重威脅。這種威脅會產生一系列負面情緒, 比如焦慮, 恐懼, 無力, 憤怒等,進而形成集體心理危機。在經濟增長無可挽回地走上經濟衰退之路的時候, 這樣的絕望的社會集體情緒就會潛滋暗長, 並逐漸傳播和瀰漫於社會。這種集體情緒的擴散, 必將導致類似的社會暴力事件不斷髮生。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 在當今中國, 國家暴力與社會暴力的互動, 構成了中國社會暴力化的雙重壓力。國家暴力的加劇往往是社會暴力蔓延的催化劑。當國家通過行政手段, 法律和暴力工具進行壓制, 個體的反抗心理往往會在這種壓迫下逐漸積累, 並在某個時刻爆發出來。 同時, 當國家習慣於使用暴力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時候, 這樣的示範效應, 自然也會影響到底層民衆對於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的時候的心態. 這種惡性循環不僅加劇了社會的暴力氛圍,還可能威脅到國家的穩定。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集中爆發的,具有底層互害性質的社會暴力事件, 更像是一種社會的警鐘,警示着未來中國社會可能走向的暴力革命局面。 我們知道, 暴力的蔓延不僅僅表現在個體的暴力行爲上, 它甚至可能演變成更大規模的社會反抗。 一旦暴力從個體擴展到集體, 零星的暴力事件就可能演變爲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集體暴力。 在中國,社會不滿情緒的積累已經表現在各個方面:貧富差距的加大、階層固化的趨勢、教育和醫療資源的不均衡分配等等,這些都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很多人不願意看到中國轉型走一條暴力革命的道路, 但理想是豐滿的, 現實是骨感的, 按照現在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 暴力和動盪就不是我們的選擇問題 ,而是必須去面對的現實問題了.
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暴力和戾氣, 中國社會亟需從根本上重構信任與安全感。只有恢復社會的整體信任, 才能減少暴力行爲的發生, 並有效預防社會不滿情緒的積累。 但是諸如社會不公, 投訴無門, 人民缺乏表達意見和情緒的出口等等結構性的問題, 在中共的極權體制下, 要想解決, 都會遇到極大的障礙。 換句話說, 當今社會暴力事件的頻發, 是與這個社會的體制和國家的治理方式密切相關的。 中國不改變極權體制, 不走上以法治爲基礎的憲政民主道路, 珠海事件這樣的悲劇, 就會越演愈烈。△(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