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新娘:中國詐婚產業為何百年不消失?
【人民報消息】中國農村地區近來再傳出男子支付高額彩禮或介紹費後,遭遇新娘拿錢逃走的情況。專家指出,婚介所利用「閃婚閃離」的方式進行詐騙,不僅與性別比例失衡有關,也可能沿襲古代社會「寡婦」再婚詐取錢財的犯罪行為。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11月底,《成都商報》揭露貴陽一帶的婚介所,專找離異、負債的女性與農村大齡男子匹配。這些機構賺取高額婚介費後,又以「閃婚閃離」的手段,造成男方人財兩空。這類現象在當局嚴打後,開始轉移到了昆明和南寧。
「職業新娘」作為買賣婚姻的手段,看似是新興產業,但專家指出至少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中共建政後施行一胎化政策之下,農村地區更因女子普遍外出打工,導致男多女少、沒新娘可娶的問題加劇。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和人口流動日益頻繁,皆為詐騙集團提供可乘之機。
紐約城市大學研究中國離婚問題的教授李柯表示,如果無法解決性別失衡問題,假結婚的行為將難以根除,並且可能涉及組織犯罪:「其實說到底只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這些女性自願參與詐婚,還一種無法排除她們是人口販賣受害者的可能性」。
2006至2011年間,李柯在四川進行田野調查時,就曾遇見一對父子到鄉鎮調解中心申訴,說父親的妻子去世後,在媒人的說合下再婚,並付了很多彩禮,但新娘拿到錢後便消失了。
這類詐婚的行為也從境內跨省擴及至海外。
當時正值(11月11日)光棍節,中國部分相親交友平台和網站推出團購越南新娘,或免費送人到越南尋找愛情的廣告。 2018年,英國廣播公司隨同人道組織「國際計劃」(Plan International,又稱國際培幼會)走訪越南北部偏遠地區女兒被大規模拐走的家庭。這些女孩消失時最小的只有13歲,成為販賣至中國的新娘。
放鴿子或放鷹
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教授蘇成捷(Matthew H. Sommer)告訴本台,在清朝,城市菁英以男方的「財禮錢」足以支付女方的嫁妝來顯示其地位身份;但對於大多數貧窮、不識字的農民而言, 「財禮錢」不僅是給女方家庭養育新娘的補償,主要目的更在於改善生活及財務困境。於是,坊間出現佯裝老婆為寡婦,以賺取彩禮的詐騙行為;有些人甚至故意以妻子遭強奸、綁架為由,威脅對方付更多錢;還有的是男女雙方合作,到不同村落以上述假結婚的形式賺錢,這便是所謂的「放鴿子」或「放鷹」。
蘇成捷說:「中國目前發生的就是第三種騙局的變種,只是現在更復雜、涉及巨額資金,並且是能遠距離操作的組織型犯罪。」
他表示,這類 「買休賣休、和娶人妻」的行為在清朝是可判處死刑的重罪,但無奈執法困難。毛澤東主政時期,尤其在大躍進期間實行人民公社等集體所有制,人口無法自由流動抑制了買賣婚姻的行為。但隨著此一時代結束,重男輕女的觀念,再加上一胎化政策和私有化經濟的推動,再次助長此一現象的蔓延:「盡管法律、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發生變化,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著深層次的連續性」。
蘇成捷進一步表示,近年來,中國男女比例失衡沒有以前那麼高,城市化和生活方式改變也有助緩解婚姻買賣的問題。但實際成效還有待觀察,畢竟中國農村仍「將女性視為家庭資產,並將其商品化」。 2022年江蘇無錫的鐵鏈女事件,「社區裡每個人都知道,當地警察也知道,卻沒有任何人采取行動……。這當中存在系統性問題,與性別和對待女性的方式密切相關」。△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2/5/87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