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跌越不買 中國經濟面臨樓市崩塌(圖)
2024年6月11日發表
資料圖:北京人震驚 天安門附近小區房價暴跌(Getty Images) |
【人民報消息】中國房市近期持續萎靡,各地政府大力救市,包括放寬限購條件、降低首付,以此推動所謂的「去庫存」措施。但與此同時,「買漲不買跌」的市場壓力仍在困擾中國的經濟前景。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中國房市銷售低迷已長達兩年,各地陸續出臺多項措施,試圖挽救消費者的購房信心並以此減少爛尾樓項目。截至5月初,中國全國已有24個城市全面取消購房限制,35個城市放鬆限購。5月17日,中共政府還宣布提供3千億人民幣貸款,支持地方國有企業收購庫存以作爲保障性住房。與此同時,中共央行也降低購房者首套房首付比例至15%,二套房的首付比例降至25%,並取消住房貸款利率下限。
今年六月,中共金融監管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更提出「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確保商業銀行對地方政府提交的「白名單」項目」「應貸盡貸」;無法滿足融資需求的,銀行也要提出反饋,以期之後能再重新審理。
針對上述中共官方的多項樓市措施,美國華美銀行(East West Bank)首席經濟學家、銳聯財智(Rayliant Global Advisor)創辦人暨首席投資官許仲翔表示,上述不同措施「已給中國房市足夠信心,因爲展現出政府沒想讓產業泡沫化,甚而爲此提供安全機制」。
不過,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中國經濟問題研究員黃天磊則認爲,上述措施的效果有限,主因在於銀行難以響應國家政策。他表示,住房貸款利率下降而儲蓄利率又相對較高時,將導致盈利困難。此外,即便官方的救市舉動能夠幫助各地清除庫存,如果最後房屋沒人居住,又將是一筆壞賬。
黃天磊:「這個3千億其實有規定,就是你找到項目之後,60%由3千億負責,剩下40%是要商業銀行自己把貸款貸出去。因此,總體貸給地方國企,讓他們買庫存商品房的規模就是5千億了,但要消除中國房地產的產能過剩至少需要2萬億……。雖然中國幾家大銀行都是國有銀行,不是完全國家擁有,但是國有控股。財政部是最大的股東,理論上應該要聽股東的話。房地產問題兩年多以來,已經不止一次政府下令要求銀行給困境中的開發商提供更多融資支持,但過去這麼多月以來,銀行的態度一直就是很曖昧。」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中國主要城市的新房價格已連續11個月下跌。《中國證券時報》則援引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今年4月,中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同比和環比降幅都出現擴大趨勢:三線以上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價格,比上個月減少大約0.6-1%,與去年相比則減少多達2.5%-4.2%(新房)及6.6%-8.5%(二手房)。彭博社更在上週援引美國傑富瑞金融集團(Jefferies Financial Group)的相關數據預測,中國主要城市的房價可能會再下跌3成左右,纔會回穩。
北京一名幫助民衆選房的房產博主匿名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表示,「房價下行市場,大家沒有購房慾望,所謂買漲不買跌就是這個道理,慾望不是增加而是減弱。」他說:「5月份成交了1300萬套,但這是在430、517政策的釋放基礎上,以及5月31日的政策預期之下。」這位房產博主認爲,如果沒有新政持續刺激,中國6月份的房屋成交量還會出現下滑。
經濟學者、投資專家許仲翔也認爲,中國房市的問題並不在於整體市場是否會崩塌,而是民衆的購買信心不足:「過去如果置了產,能預期資產價值每年升值10%,所以不僅房產能保值,還是很好的投資工具。但現在不是這樣了……,而這纔是真正傷害市場的原因,但當局尚未就此採取任何行動。事實上,我認爲政府不會對此有所行動,因爲政府不希望房產成爲價值儲存或投資的工具。反之,政府希望人們從銀行申請貸款,讓銀行對新興企業發放貸款,或是購買股票以注入長期資本。」
儘管如此,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樓市挑戰與1990年代日本房地產危機,以及美國本世紀初因次貸危機而誘發全球金融危機等相比,其可能造成的影響仍令人擔憂。
但經濟學者黃天磊認爲,以中國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類別來看,尚未出現房屋淨值比貸款價值還低而導致業主預期財富縮水,從而不願還款的趨勢。他表示,目前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主要來自房產開發商,而給居民的住房貸款壞賬率雖然有所上升,但還「保持在一個比較健康的水平」。此外,雖然民間投資固定資產的程度出現萎縮,但在其他領域還在穩定成長。儘管如此,黃天磊認爲,中國居民最大的資產是房產,佔據財富的百分之70至80,因此房價下跌必然會拖累消費。
不過,許仲翔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爲,比起中國房市的隱憂,由於「中國是出口大國、世界工廠」,主要進口國對中國實施關稅等限制措施反而將更大程度地傷害到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長期以來已從相對自由、支持增長的政策,轉向保守安全爲上的政策……。這些也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出現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