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蘇州出臺「過緊日子」十措施 顯示政府財政困難
【人民報消息】《人民日報》7月1日發表題爲「各級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的文章表示,將「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作爲每季度中央部門落實過緊日子要求情況評估的重要因素。近日,蘇州市公佈「習慣過緊日子」十條措施,其中包括公務車未滿10年不報廢、閒置房產要拍賣等。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在中共「七一」黨慶當天,《人民日報》發表要求各地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的文章,敦促各地政府將「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作爲每季度中央部門落實過緊日子要求情況評估的重要因素。還表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堅持精打細算過緊日子,圍繞當好「金算子」、管住「一攬子」、防止「開口子」等。 文章強調,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明確要求,是建設高效廉潔政府的重要內容,也是緩解當前財政收支矛盾的客觀需要。 「習慣過緊日子」顯示政府財政困難 時事評論人士朱牧本週三(10)接受本臺採訪時說,當政府運作出現資金問題之時,從不正面告訴老百姓,類似現象不斷重複。他說:「每一次閉關鎖國遇到大問題的時候,他們都不會直接說問題,他就會用一些冠冕堂皇的其它問題來引導或者忽悠老百姓。比如說中國搞閉關鎖國的時候有很多口號,叫艱苦奮鬥等,爲了應付自己製造出來的問題。」 朱牧認爲,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搞「大躍進」,發展「人民公社」以至於糧食欠收提出「節約用糧」,官方都是通過口號轉移民衆的焦點。 江蘇網民尹先生說,當地居民都知道蘇州政府財政極其困難,一些企事業單位除了減薪,有的連工資都發不出:「大家都知道目前政府出了什麼問題,只是很多地方一些人不願意說,不讓說。尤其是政府他們知道目前入不敷出,問題就多了。」 官媒上述文章發表一週後,蘇州市政府對「習慣過緊日子」作出實質性回應。據《現代快報》報道,江蘇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印發《蘇州市深化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要求十條措施》,其中包括在資產方面,要推進低效運轉資產集中管理、統籌使用,閒置土地、房產等要採取置換、出租、拍賣等方式深化盤活利用。全面推進資產跨地區、跨系統、跨層級調劑使用。 《措施》還提出,今年底前,蘇州各級機關事務管理部門要全面建立資產「修舊利廢」(把破舊的修補好,把廢物利用起來)服務體系。同時加快資產資源共享共用,今年底前全市黨政機關集中和相鄰辦公區之間會議室、公共服務設施要全面共享共用。 蘇州網民魏虹接受本臺採訪時說,政府財政困難,還鼓勵公職人員「下海」經商:「現在又出來一個通知,就是允許公職人員到企業去,或者開辦企業,去創業。你想一想,這不是財政困難嗎?」 《措施》提出,嚴格公務用車使用年限未達到10年和行駛裏程未達到10萬公裏原則上不予更新;更新購置新能源汽車佔比原則上達到100%;高鐵沿線公務出行原則上不安排公務用車和租車保障;光伏(太陽能)項目可建盡建,明年底前實行合同能源管理的縣級以上行政中心要達到60%以上。同時常態化開展黨政機關食堂反食品浪費工作成效評估和通報工作。列入當年度全市跨部門通用類集採品目的物品(含耗材等),須在市集中採購系統內進行採購,進一步節約財政資金。 公安系統提出要堅持過緊日子 不僅蘇州,浙江也出現類似通知。據《人民公安報》7月5日報道,浙江省公安廳近日也發佈「廳機關厲行勤儉節約、堅持過緊日子26條措施」,內容包括:對可繼續使用的或經維修後可正常使用的設備,經維修後進入「公物倉」進行再分配利用。鼓勵在廳機關食堂就餐、以每年10%的比例遞減辦公耗材申領額度、嚴格執行空調開啓條件和溫度設定標準等。 中共政府首次提出「過緊日子」的概念是在1980年代。當時,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形勢較爲緊張,中央政府爲了確保財政的穩定和發展,提出了要「過緊日子」的政策。三年前美中貿易摩擦激烈時,提出準備過緊日子,最新的提法是「習慣過緊日子」。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王朝末年凶兆四起 情急計窮自掘墳墓(圖) 2024/7/13 (19,052次)
法輪功華府集會反迫害 國會議員聲援(多圖) 2024/7/12 (12,415次)
截訪頻傳 三中全會前夕北京啟動「維產」業鏈(圖) 2024/7/12 (12,511次)
美眾院民主黨領袖聲援黎智英 籲香港政府盡快釋放他(圖) 2024/7/12 (12,112次)
美國或採取「更有創意」的手段來應對中國的產能過剩(多圖) 2024/7/11 (11,851次)
中國迎來降薪時代 網友:水抽幹了還要船幹啥(圖/視頻) 2024/7/11 (53,304次)
防範中共 美擴大審查軍事基地附近土地交易 2024/7/9 (11,480次)
中共三中全會前夕 各地嚴控異議人士和訪民(圖) 2024/7/9 (217,584次)
人權律師王全璋:「709大抓捕」是人生大災難(圖) 2024/7/9 (217,825次)
 
李強遭暗批,房地產三信號大不妙!房價需再降四成,
李強遭暗批,房地產三信號大不妙!房價需再降四成,
三峽扛不住加大洩洪!洞庭湖第一道防線喪事喜辦 !第二道防線千瘡百孔!
三峽扛不住加大洩洪!洞庭湖第一道防線喪事喜辦 !第二道防線千瘡百孔!
躺不平捲不動 中國多地出現「青年養老院」!中國年輕人的四種另類出路!
躺不平捲不動 中國多地出現「青年養老院」!中國年輕人的四種另類出路!
洞庭湖決堤 第二道防線危急!紅十字會走街串巷討捐!山東多地暴雨成災
洞庭湖決堤 第二道防線危急!紅十字會走街串巷討捐!山東多地暴雨成災
自古只為皇帝才打開正門的靈隱寺,破例開正門,破壞了這座千年鼓剎的規矩
自古只為皇帝才打開正門的靈隱寺,破例開正門,破壞了這座千年鼓剎的規矩
洞庭湖決堤 團洲垸全淹掉 水深5米 一片汪洋!距決堤口500米
洞庭湖決堤 團洲垸全淹掉 水深5米 一片汪洋!距決堤口500米
 
三中全會逆天保黨 習近平敲嚮中共歷史喪鐘(圖) 2024/7/13 (135,104次)
習為躲避疫苗戰略拷問 讓油罐車話題悶燒(多圖/視頻) 2024/7/13 (150,732次)
學校壓力山大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中國籍學生學歷造假!(視頻) 2024/7/13 (32,098次)
洪水淹重慶 深處3米 三峽開四孔洩洪(視頻) 2024/7/13 (32,032次)
「跑得快,好世界」 李嘉誠「深水炸彈」引發熱議(多圖) 2024/7/13 (143,592次)
中國銀行驚現關閉潮 半年消失1573家(圖) 2024/7/13 (39,286次)
無人駕駛搶飯碗!網約車司機絕望!(視頻) 2024/7/12 (33,362次)
最新研究:感恩讓年長者活得更久更健康(圖) 2024/7/12 (102,765次)
中國經濟內情 房地產三信號大不妙!金融業者日子難過了?(視頻) 2024/7/11 (37,355次)

中國迎來降薪時代 網友:水抽幹了還要船幹啥(圖/視頻) 2024/7/11 (53,304次)
《人物》雜志刊「一個美國人在東北散步」被下架(圖) 2024/7/11 (53,369次)
煤油罐車運食用油 糧油國企引民憤(視頻) 2024/7/11 (38,755次)
皮尤民調:全球普遍對中國和習近平持負面態度(圖/視頻) 2024/7/11 (38,819次)
中國超過95%銀行向員工「反向討薪」(圖) 2024/7/10 (35,817次)
洞庭湖開啟第三道防線 三峽扛不住加大洩洪!(視頻) 2024/7/10 (43,295次)
山東艦曾遇險?外國專家如何評價中共航母戰力(圖) 2024/7/10 (52,613次)
習搬石頭砸自己腳 成功把這四國推向北約 2024/7/10 (38,974次)
中國多地兒童感染腺病毒 疑似與有人釋放染疫病鼠有關?(視頻) 2024/7/9 (148,810次)
躺不平 捲不動 「青年養老院」多地流行!(視頻) 2024/7/9 (37,765次)
他們的下場 習的前車之鑑(圖) 2024/7/9 (175,614次)
3萬人失聯 87個水庫同時洩洪 湖南平江縣災情慘重(多圖/視頻) 2024/7/9 (150,475次)
妒嫉心害人害己 順天理才能有好命(圖) 2024/7/8 (52,676次)
中國遍地是災:地震、乾旱、水災、龍捲風、工廠爆炸接踵而來 2024/7/8 (151,431次)
洞庭湖第二道防線危急!平江災情民間3萬人失聯!(視頻) 2024/7/8 (37,146次)
中共巨資援建他國建議會大樓總統府 哪管國人死活(圖) 2024/7/8 (53,272次)
荷蘭英國新首相皆信賴美國 中共更加憂心(圖) 2024/7/8 (37,113次)
古有先例來預警 今靈隱寺發大水為哪般?(視頻) 2024/7/8 (37,202次)
當黨魁被中共拋棄時 習的下場跟他們一樣慘?(圖) 2024/7/8 (179,326次)
令人嗟嘆的因果輪報故事 淚目深思(圖) 2024/7/7 (99,200次)
中共財稅假錯賬泛濫 習近平新政處處掣肘(圖) 2024/7/7 (51,603次)
洞庭湖決堤 團洲垸水深5米 全淹掉!(視頻) 2024/7/7 (37,298次)
銀行壞賬驚濤駭浪 金融業擔心的消息來了(視頻) 2024/7/7 (173,158次)
習近平內部講話曝光 三中全會倒退70年!(圖) 2024/7/6 (160,629次)
洞庭湖突發決堤 淹沒村莊 一路上全是逃難的災民!(視頻) 2024/7/6 (38,262次)
貪出常態 腐出新高度 中共判刑準則為何?超27億!?院長背後是誰(視頻) 2024/7/6 (37,269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