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三中全會 驚訝毫無新意 習近平敗了
陳破空
【人民報消息】今年7月15日至18日,中共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會議閉幕後發表了公報,令人驚訝的是,該公報竟毫無新意。檢視其中任何一個段落、任何一個句子、任何一個詞,都找不到任何一絲有新意的表達。
舉凡「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貫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五位一體」、「四個全面」、「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所有段落、句子、辭彙,都是近年來外界耳熟能詳的東西,全都是習時代的舊貨。人們不禁要問:這樣一個會議,其內容,跟二十大、跟每年的經濟工作會議、以及跟每個月的政治局會議有什麼區別呢?毫無區別。原封不動地把過去幾年說過的話再說了一遍,如此而已。
既然如此,這個「三中全會」又何必一拖再拖、拖延了大半年才召開呢?弄得神神祕祕,到頭來,什麼也沒有!什麼新意也沒有。可以說,這個會,白開了。對這個一再推遲的「三中全會」,外界曾抱以很高的期待,以爲有重大變化或重要政策宣示。然而,沒有,沒有,沒有!筆者用八個字概括,那便是:毫無新意,不增不減。
二十屆三中全會,爲什麼會開成這個樣子?大概有四種可能性。
其一,就像會前黨媒黨報所發表的系列文章所宣傳的那樣,過去十一年的習時代,其所作所爲,就是「改革開放」了。儘管外界普遍認定,那是一條反改革開放之路,倒行逆施之路、極左之路。但習當局認爲,那就是習近平或王滬寧定義的所謂「改革開放」了。言下之意,要繼續走這條路,一條道走到黑,哪怕走向絕路。故而,所有的表述,都是重複、重申。
其二,面對當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頹勢和危機,習當局已經江郎才盡、黔驢技窮,實在拿不出任何良方或招數來挽救局勢。按照親共港媒會前暗示的那樣:該全會不會推出什麼救市措施,只有相關政策的宏觀論述,外界不必抱太高期待。
其三,依習近平的個人性格,又念茲在茲自己的「歷史地位」,既然隆重其事地召開「三中全會」,總要加點什麼,不能加點右的,至少可以加點左的吧!(會議一拖再拖、拖延近一年,大抵包藏習的這類野心。)但會議結果是不增不減,證明,習近平在黨內遇到不小阻力,無法取得黨內共識,只好作罷。
其四,會前的種種跡象表明,習近平原本想借「二十屆三中全會」,告別鄧小平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用習近平的「改革開放」取代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一句話,用習近平時代送走或埋葬鄧小平時代。這在會前黨媒黨報的系列文章中表露無遺:大多數文章隻字不提鄧小平,只提習近平;只有一篇文章(《改革家習近平》)提到鄧小平,但也很快下架。全會結果表明,習近平的這種企圖以失敗告終。作爲佐證,全會公報中,仍然出現了這樣的句子:「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可見,習近平無法逾越。
關於上述第三、第四條,有人可能會問:既然二十大之後的習近平已經一派獨大、大權在握、一言九鼎,怎會受制於黨內阻力?怎會受阻於黨內不同意見?答案是:習近平有權力,但沒有權威。或曰:習近平的權力和權威被外界誇大了。充滿誤讀、誤解、誤會。
正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出自前改革派總書記胡耀邦),習近平不喜歡這句話、甚至害怕這句話,但這句話的內涵,反映的卻是事理和事務的客觀效果。這些年來,舉凡中國經濟、社會、軍隊、外交等方方面面,都被習近平折騰得一塌糊塗、一敗塗地、一地雞毛。他雖精於權術、奪權成功,但卻毫無政績可以折服黨內。黨媒黨報在會前奉命吹捧習近平,卻更像是又一波高級黑:舉凡雄安新區、海南自貿區、北交所、一帶一路等明顯重大爛尾工程,竟能稱爲習近平的「成就和業績」?
習近平最怕失去權力,面對黨內、軍內潛滋暗長的不滿聲浪,他只好退而求其次,以保住自身權力爲至要。這次三中全會的公報重申「兩個確立」、「兩個維護」、「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彷彿此地無銀三百兩,足見其心虛之至。人們應該問:二十大都開過了,習近平已經完全集權了,難道「兩個確立」、「兩個維護」還有問題嗎?還用得著如此重申和強調嗎?
或許,這恰恰又是二十屆三中全會幕後一次無聲的政治交易:習近平放棄拔高自己歷史地位的改變企圖,換取黨內繼續接受「兩個確立」、「兩個維護」,以保住自己來之不易的權力。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二十屆三中全會,習近平敗了!△(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7/20/8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