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唐朝,是中华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百花齐开、大放异彩的全盛时期,特别是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在文化、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各个方面,都远远的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时代。人类社会在此时真正走入了一个祥和、礼让、安定、富足的歌舞升平时期,而后世也记住了这盛唐气象缔造者的名字:唐太宗李世民。他的文治武功一直为后世所敬仰。
唐太宗在五十岁驾崩后,葬在今陕西咸阳地区的昭陵。在昭陵北司马门前,曾矗立著六块战马石雕,史称「昭陵六骏」。
六骏每件宽约204厘米,高约172厘米,厚约40厘米,均为青石质地,每屏上方一角原来刻有唐太宗为六骏的亲题赞语。如今四块残破的堪称国宝级的石雕收藏在陕西碑林博物馆,还有两块即「飒露紫」和「拳毛䯄」,在民国初年被盗出了国,现珍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
为什么昭陵前要放置这「六骏」呢?唐代《册府元龟》记载了唐太宗在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并葬于昭陵后,与侍臣谈及六骏石刻刊刻一事。「帝谓侍臣曰:『朕自征伐以来,所乘戎马,陷军破阵,济朕于难者,刊石为镌真形,置之左右,以申帷盖之义。』」。这句中的「以申帷盖一义」意思是接受或给予恩惠。
显然,唐太宗是因为这些骏马在自己南征北战时「济朕于难者」,即有救命之恩,因此,心怀感激的唐太宗希望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亦由这些骏马相伴。他下旨由绘画大家阎立本绘制蓝本,建筑名家阎立德主持依形复刻于石上,唐太宗亲自撰写赞文,书法大家欧阳询书写,再由书画名家殷仲容刻石。这一切都让「六骏」石刻「前无古人」。而宋人认为「六骏」也是在彰显太宗在唐王朝开国过程中平定天下的卓著功勋。
那么,这六匹骏马见证了李世民怎样卓著的功勋呢?让我们回眸走进千年的时空隧道。
史载,李世民武功高强。他的父亲李渊是武将出身,精于骑射,箭术高超。在父亲的影向下,李世民自幼便喜爱射箭,且臂力惊人,一般的弓矢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所以他的弓长达两米。不寻常的弓用不寻常的箭,他喜欢用的箭也比寻常箭长出四寸,常箭两羽,此箭四羽。此外,他骑术亦十分出众,而且有勇有谋。
公元618年,李渊举兵建立唐朝后,各地军阀仍控制著国内多处地区,比如雄据西北、自称秦帝的薛举;代北霸主刘武周;自称郑帝的洛阳霸主王世充;河北霸主刘黑闼。朝廷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清除这些势力,统一全国。李渊刚刚登基为皇帝,不便亲征,太子李建成身为皇储,要留在父皇身边处理政务。于是,讨伐的重任就落到了李世民的肩上。
作为唐军统帅,李世民所乘坐的皆是当时有名的宝马,而且名字都非常好听。根据昭陵六骏石刻从南到北、自西向东的顺序,处于西侧第一位的宝马是古时骏马「紫燕骝」,由于这匹马毛色偏紫,所以取名为「飒露紫」。它是李世民在平定东都洛阳王世充时所骑。在争战中,它前部中了一箭。唐太宗为其写的赞词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砻三川,威凌八阵。」
「飒露紫」是唯一有人像立于马前的石刻。石刻中的马呈伫足状,人像是秦王部将丘行恭,他侧立在马前,正用手将马胸前所中箭矢拔出。这背后有著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旧唐书·丘行恭传》对此有著详尽的描述:公元621年二月,丘行恭跟随李世民讨伐洛阳王世充,两军会战于城北邙山。李世民亲率数十骑前往探知王世充军虚实,途中与王世充军发生战斗。混战中,李世民为一道长堤阻拦,并因此与大部分随从失散,仅剩丘行恭一人跟随。
此时敌军精锐骑快速追来,并放箭射中李世民的坐骑飒露紫。危急时刻,丘行恭回马反射,他百发百中的箭术让敌人一时不敢向前。丘行恭于是紧急下马,拔掉李世民坐骑所中的箭,让其换乘他的战马,他自己则在马前步行护衞,手执长刀一路连斩敌军数人,成功护送李世民突出重围,与唐军会合。丘行恭此战之功,遂致「贞观中,有诏刻石为人马以象行恭拔箭之状,立于昭陵阙前」。
排在西侧第二位的石刻名叫「拳毛䯄」,它是毛色为旋转状的黄马黑嘴,是李世民在平定刘黑闼时所骑。在唐人看来,卷毛马是成色不好的马,但李世民并没有「以貌取马」,骑过后断定拳毛䯄是一匹良马。在战争中,它前部中了六箭,背部中了三箭。唐太宗为其写的赞词是:「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紧随「拳毛䯄」、处于西侧第三位的石刻马叫「白蹄乌」,它通体毛色乌黑,唯有四个蹄子是白色的。浮雕上的「白蹄乌」筋骨强健,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它是李世民在平定薛举之子薛仁杲所骑。
当时李世民先是采取拖延战术,把敌军拖垮,然后亲率两千精骑乘胜追击,「险中求胜」,结果取得大捷。薛仁杲见大势已去,遂归降大唐。「白蹄乌」在征战中必是疾风电掣。唐太宗的赞词是:「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说完了西侧的三匹骏马,再说说东侧的三匹骏马。东侧第一个石刻是特勒(勤)骠,它的毛色黄中带白,嘴角微黑。浮雕中它左侧两腿抬起,右侧两腿著地,一侧腿同起同落的对侧步,是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达到的仪仗步法,显然是训练有素。这匹马是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唐太宗赞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东侧第二个石刻是青骓,毛色苍白,身前中了五箭。它是李世民征战洛阳虎牢关时的坐骑。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雕刻上青骓鬃尾翻飞,四蹄横成了一线,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的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唐太宗的赞词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当时李世民率大军将洛阳外围的敌军据点逐一击破,形成了对洛阳的合围之势。河北窦建德率十万军队,援救王世充。李世民沉著应战,让李元吉统兵照样围困洛阳,自己率三千精骑飞驰虎牢,血战窦建德军团。李世民骑著青骓,率领几名大将率先冲入敌阵,奋勇撕杀,直杀得窦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窦建德负伤被擒,全军覆没。李世民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虎牢之战」的胜利。王世充听说窦建德战败,便身穿素服出城降唐。
东侧第三个石刻是什伐赤,毛色纯黑。它也是李世民平定洛阳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浮雕上什伐赤的姿态与青骓相仿,且身上也中五箭,身前中四箭,背后中一箭。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一天,李世民乘什伐赤与几位将领率领五百轻骑查看敌情,突然被王世充率领的大量士兵包围。李世民见敌众我寡,急忙率众将向山下唐营奔去。敌军深知「射人先射马」,因此都一起瞄准李世民的坐骑什伐赤射箭,什伐赤虽身中五箭,但仍然蹄下生风,快似闪电,载著李世民冲出包围,很快甩掉追敌,返回唐营。
然而,脱困后,什伐赤却长啸悲鸣,未等李世民下鞍就轰然倒地,因失血过多而亡。李世民当即悲痛落泪。后来,唐太宗写诗赞道:「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关于什伐赤,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它原本是一匹来自西域龟兹国王进献给隋炀帝的「汗血宝马」,此马到长安后,思念故土,食欲骤减,日夜鸣叫。隋炀帝见其倔强难驯,就不再理会。到李渊兵进长安时,什伐赤原本矫健的身躯已是骨瘦如柴,赤红的毛色也已渐黯淡,难见昔日风采。意外的是,什伐赤见到李世民竟流了眼泪。李世民急忙命人把什伐赤牵到自己府中,亲自精心喂养,什伐赤又恢复了昔日雄武的风姿,并最终为主尽忠。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被拜「天策上将」,封「秦王」。而李世民开国征战中所骑的六匹骏马,与他并肩作战,见证了战争中一个个凶险的时刻,见证了秦王的英勇、无畏和超凡的武功。它们或许也是秉承天命而来完成自己的使命的。可以说,李世民所建立的不世之武功,少不了六匹神马的助力,它们的忠诚与勇敢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