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每年進入「諾獎時間」,全世界都會屏息以待:今年誰又能登上科學的聖殿? 不過,現實卻總是讓人百感交集。 就在北京時間10月8日傍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塵埃落定,日本再次收穫碩果:大阪大學教授坂口志文摘得生理學或醫學獎,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贏得化學獎。 算一算,自21世紀以來,僅僅25年,日本已經誕生了22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其中3位是美籍日本人),算下來「平均每年產生一個」。 在這個狹小的東方島國,諾獎已經不再是稀罕之物,而是一種穩定的產出,確實讓人感到吃驚。 那麼到底為什麼會是日本?這個國土面積不大、資源有限的國家,憑什麼能在諾獎舞台上成為大贏家?答案遠不是「砸錢」二字那麼簡單。 日本的諾獎奇跡,背後至少有四個原因。 一、教育:把科研的火種撒進普通人的心裡 諾獎不是「大力出奇跡」培養出來的「單個天才」,而是從全民教育的土壤裡長出來的「自然之花」。 在日本,基礎教育的嚴謹與普及,為科研奠定了堅實基礎。其實早在二戰後,廢墟中重建的日本就已經確立了「教育立國」的國策。 從小學到高中,日本的基礎教育覆蓋面廣、標準高,幾乎沒有明顯的「精英教育」與「普通教育」分野。這就讓日本孩子能夠在一種普遍均衡的教育環境裡成長,整個社會都成為人才的沃土。 比如在數學和理科教育方面,日本的教材非常注重邏輯訓練,而不僅僅是題海戰術。 日本借鑑西方的「質疑權威」模式,學生被鼓勵提問,哪怕問題顯得稚拙也不會被打壓。 日本的課堂並不追求「正確答案」的唯一性,而是重視探索過程本身。許多後來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回憶起學生時代,幾乎都提到過類似的課堂體驗:他們是被允許「犯錯」的,這讓他們養成了自由思考的習慣。 與此對應的,是日本極高的讀書率。 圖書館遍布社區,平均每個日本人每年閱讀十幾本書。在這種環境裡,孩子們接觸的不只是課本知識,還有跨學科的興趣培養。科學其實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潛移默化地與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 這就是第一重原因:日本教育把科研的火種,撒進了普通人的心裡。當一個社會擁有足夠多「帶著好奇心長大的人」,就意味著科學創新不會止步於少數天才,而是變成一種群體性的可能。 二、社會環境:貧富差距小,科研機會人人有 科學突破往往需要「耐心的孤獨」。但如果一個社會貧富懸殊,科研人員必須為生計奔波,那他們自然很難安心沉浸在長達數十年的實驗中。 日本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少數幾個在發達國家內部依然保持極低收入差距的社會之一。這種環境下,科研機會更多地與個人努力掛鈎,而不是家庭背景。 這種情況不僅在於科學界。我看到過一個日本足球運動員的採訪,他說自己敢於走向足球道路,是因為即便不成功,去做普通的工作生活也會很幸福。 一個日本年輕人如果立志從事科研,他大概率不用擔心「讀不起博士」。學費和獎學金制度能為他兜底,大學研究室願意收留,企業研發部門也常常敞開大門。 更關鍵的是,日本社會對科研人員的尊重,遠遠超過對明星、對資本大鱷的追捧。科研在日本並不是「清貧的象徵」,而是一種體面而受人敬仰的職業。 日本很多諾獎得主,其研究方向看似冷門甚至無人問津,幾十年如一日鑽研下去,最終卻迎來「水到渠成」的發現。 因此,第二重原因在於:日本的社會結構相對均衡,科研人員能獲得相對公平的機會,不必被過早裹挾進「生存焦慮」的漩渦。 三、文化與態度:謙遜、耐心,科研是「修行」 日本文化裡有一個獨特的氣質:謙遜與耐心。這種氣質,同樣深深滲透進科研。 在外人眼裡,諾獎得主是站在科學巔峰的「巨人」。但在日本,許多獲獎者卻常常說:「我只是很幸運。」比如南部陽一郎、山中伸彌等科學家,都曾用「偶然」來形容自己的成果。 這不是虛偽,而是日本人真實的文化心態。 這種態度非常有利於科學研究:失敗再多次,也不輕易放棄;成果再顯赫,也不自我神化。 日本科研人員習慣於長期積累,很少有急功近利的心態。正因如此,他們常常能在幾十年的堅持後,守得雲開見月明。 其實還有一個細節值得稱道:日本社會高度重視團隊協作,而不是個人英雄主義。這也是日本足球崛起的原因。 日本許多諾獎級的成果,往往出自跨學科、跨機構的合作。正因為沒有過強的「個人主義衝突」,科學家們能夠在合作中保持耐心,慢慢把成果打磨出來。 這就是第三重原因:日本文化中的謙遜與耐心,讓科研成為一種長跑,而非一場短跑衝刺。 四、企業與社會的支持:科研不是象牙塔,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與外界印象不同,日本的諾獎得主,並非都來自頂尖大學或國家科研機構,相當一部分人,最初的研究背景竟然是企業的研發部門。 比如曾獲得諾獎的白川英樹,他的「導電塑料」研究就是在工廠環境下完成的。 許多企業像東芝、日立、松下,都在上世紀投入巨額資金,設立自己的實驗室,不以短期利潤為唯一考量,而是願意培養科學家自由探索。 這在日本社會中並不奇怪。企業與科研之間,並非涇渭分明的兩條線,而是緊密交織的共同體——科研人員可以在大學研究室與企業實驗室之間流動,而不必擔心「身分不純正」。 社會對「科學+產業」的認同感極強,這讓科研成果更容易被應用和轉化。 所以,第四重原因在於:科研不是孤立於象牙塔,而是與企業、社會緊密相連,科學家的成果能得到真正的支持與認同。 最後:日本的諾獎,是整個社會結出的「自然之花」 日本的諾獎奇跡,本質上是社會結構、教育制度、文化心態、產業支持共同作用的結果。 教育讓他們擁有探索的勇氣,社會給予他們平等的機會,文化塑造了他們的耐心與謙遜,企業和公眾則給予他們支持與尊重。 這,才是一個國家能否持續產出頂尖科學家的真正根基。 (中國數字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