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十月經濟數據的「四重訊號」
趙曉
【人民報消息】十月經濟數據陸續公布,呈現出一個相對清晰的圖景:需求走弱、投資下滑、出口承壓、財政趨緊。以下從五個方面盤點核心指標與背後邏輯。
一、消費:增速回落,需求疲弱更顯結構性
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9%,較9月的3.1%小幅回落,已是連續第五個月放緩。
值得關注的三點:
1. 基數效應較大
2024年同期的「一攬子以舊換新補貼」已透支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使今年同比基數抬升,表面增速被「拉高」。
2. 居民收入增速偏低
前三季度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3.8%,低於GDP增速,制約消費能力。
3. 預期偏弱、儲蓄率高企。
就業壓力與房價調整,使居民更傾向於儲蓄。餐飲、服裝等可選消費明顯放緩,「雙十一」也未見往年熱度。
信號:
消費的瓶頸不在短期促銷,而在於收入預期與資產預期。
二、工業:外需疲軟 + 產能過剩,增速回落
9月工業增加值增速5.4%,10月降至 4.6%。
背後因素包括:
外需承壓
主要經濟體對電動汽車、鋼鐵等加征關稅,出口導向行業訂單減少。
傳統產業「開工率偏低」
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0%。
通縮壓力仍存
PPI同比下跌2.8%,已連續39個月下降,企業利潤被持續壓縮。
信號:
制造業面臨「雙重擠壓」:海外需求有限,國內結構性過剩仍在調整。
三、出口:小幅收縮,沿海地區承壓
10月出口額同比-0.2%,為今年難得的負增長。
影響包括:
外需不穩
地緣摩擦導致部分行業訂單減少
沿海制造業面臨裁員、外遷等壓力
信號:
出口仍是支撐經濟的重要力量,但前景不確定性增大。
四、投資:1998年以來最弱「前十月」,結構性下行明顯
1—10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1.7%,且跌幅較前三季度(-0.5%)明顯擴大。
單月環比跌幅1.62%,為 1998年以來最弱(剔除2020特殊情況)。
房地產投資繼續深度調整:
10月房地產投資-14.7%
新開工面積-23%
土地購置面積-28%
70城房價同比-2.6%
信號:
投資驅動模式仍在調整中,房地產拖累仍深。
五、財政支出:顯著收縮,政策取向更趨謹慎
彭博根據官方數據測算,10月兩大主要預算(一般公共預算 + 政府性基金預算)合計支出同比下降19%,為2021年以來最大降幅。
同時,新增專項債額度5,000億元,但:
僅約40%投向投資項目
更多資金用於緩釋債務風險
這意味著:
財政政策更強調「風險防控」,而非全面刺激。
信號:
財政空間有限,政策正在從「穩增長優先」向「控風險優先」過渡。
總體判斷:四大趨勢正在形成
1. 內需羸弱背後,是預期偏弱與收入壓力的結構性問題。
促銷與補貼難以根本改變消費傾向。
2. 工業與出口仍有韌性,但承壓的方向明確。
外需疲軟 + 貿易摩擦,使制造業的不確定性上升。
3. 投資正在經歷向「高質量中心」的轉型陣痛。
房地產持續調整,基建受財政掣肘,民間投資信心不足。
4. 財政政策趨於保守,強調「穩風險」多於「穩增長」。
這將使經濟在短期內少了「強刺激」的支撐。
趙曉評論:
十月數據顯明:
需求偏弱、投資下行、通縮壓力、財政收緊——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邏輯」已轉向「穩風險邏輯」。
(轉自「雲上迦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