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納瓦羅講話看川普團隊關稅談判策略及當前進展
趙曉
【人民報消息】彼得·納瓦羅再次現身,一開口就把關稅戰的底牌和內情捋了個通透。他不是外交辭令派,也不是市場安撫派,而是川普團隊真正的「戰略解構者」。他的講話不僅澄清了所謂「對華關稅80%」並非妥協,還勾勒出川普團隊的整個談判架構:談關稅,從來不是一把尺子量天下,而是有策略、有節奏、有重點地打。
一、不是降,而是定錨:80%關稅是策略不是退讓
川普總統近日公開表示,對中國商品征收80%的關稅「比較合適」,一度被解讀為「軟化態度」或「談判讓步」。但納瓦羅迅速澄清:
「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百分點的調整問題,而是一個扭曲了二十年的全球貿易體系。」
這意味著——80%是出牌,不是底線;是「錨點」,不是「終點」。它的目的不是退,而是「引蛇出洞」,給中方留下談判的心理緩沖帶,讓輿論誤以為有讓步空間,從而誘導其盡快落座談判桌。
二、真正的對手:規則系統,而非單一國家
納瓦羅講述了他在日內瓦代表美國改革萬國郵聯的經歷。他第一次踏進WTO會議廳,震撼的不是條款本身,而是:
「中國代表團的體量、效率與對系統的掌控。他們玩得溜,玩出了結果。」
這番話背後揭示的,是中美談判的根本問題:不是稅率,而是體系。
這也正是川普團隊打這一輪「超級關稅戰」的核心:不是為了調幾個百分點,而是為了重設體系邊界。
三、按圖索驥:對不同國家,打不同「關稅戰」
納瓦羅的戰略邏輯明確無誤:談關稅,要分國下藥。
他逐個點名主要國家的「隱性保護模式」:
印度:奉行「馬哈拉賈關稅」(Maharaja tariffs,Maharaja在印度語中意為國王、大王,形象描繪了印度在貿易政策中那種自封為王、閉關自守的強勢姿態),平均關稅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中最高。
日本:主要靠非關稅壁壘擋美國貨,如復雜的食品安全標准、行政許可程序等,表面開放,實則處處設限。
德國:表面汽車關稅為10%,但背後有19%的增值稅(VAT),這既是貿易壁壘,又是變相出口補貼。
中國:一整套系統式工具包——匯率操縱、產業補貼、信息不透明、WTO規則漏洞利用,構成了結構性不公平。
結論只有一個:不是所有國家都用關稅打壓美國,但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獨門武器」。
四、談判進展:重點國家排隊入場,節奏已經拿住
納瓦羅透露,現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外「隊排得滿滿的」,各國代表團輪流上場。
但川普團隊不會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有輕有重。財政部長貝森特早已明確:美國只認真和15個國家談,其他國家按關稅走就行了。
在這15國體系中,真正的戰略重點,是「核心六國」:
五眼聯盟的英、加、澳、新;印太錨點的日本與印度。
當前進展如下:
1.英國:已簽約,是美方「關稅戰不是孤家寡人」的最好注解。
2.澳新/:雖態度微妙,但已進入實質性溝通階段。
3.印度:談判節奏快,川普和莫迪的私交也為其保駕護航。
4.加拿大:總理卡尼選後即奔白宮,表演結束,回歸合作。
5.日本:最難啃的骨頭,牽涉本國政治高壓線——農業與汽車。
換言之:美方已經把「關鍵幾腳」踢開,節奏掌握在手,剩下的只是擇時擇勢。
五、經濟即國防:貿易戰背後的文明定位
納瓦羅講得最重的一句,是:
「一旦世界需要我們站出來,而我們卻早已失去了本事,那還談什麼大國責任?」
這是在說,美國不是為了「出口數字」才打這場仗,而是為了確保在全球危機來臨之際,還有制造能力、技術能力、國防能力,能真正「站得出來」。
這就是川普的核心理念——「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
在許多人眼中,貿易談判是「數字游戲」。但在納瓦羅口中,它是國家戰略、體系重構、文明沖突的戰場。
你說川普「打關稅戰」?錯了。川普是在打「規則戰」。
全球貿易不再是你來我往的友誼賽,而是重設世界坐標的牌局——
誰掌握話語權,誰就能定義「什麼是公平」。
這一次,美國要的不是補貼,不是特權,而是一次制度級的「再平衡」。
納瓦羅已經把這場戰爭講得足夠清楚。
現在,就看世界聽懂了沒有! △
(轉自「雲上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