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风声鹤唳 习近平调任书记 丁薛祥面临大考
千秋岁
【人民报消息】 最近,关于传言中习近平的接班人名单中,中共副总理丁薛祥也浮出水面。虽然外界认为他的能力一般,但丁薛祥是怎么取得习近平的信任的呢?我们来看看丁薛祥和习近平在上海的故事。
1998年,机械工业部被撤销,上海材料所被划到上海科委系统。第二年,37岁的丁薛祥成为上海使馆干部,出任政局级的上海科委副主任。当年的上海的政坛并不平静。市委书记黄菊是老江曾经的秘书长,是个传统的官僚。市长徐匡迪却是朱镕基的爱将,科学家出身。两个人的思路差异很大。徐匡迪对科研单位出身的丁薛祥非常欣赏,力推他出任闸北区的区长。虽然是上海的一个下等区,但是也算有了主政地方的经验,补全了一段工作履历。
很快,徐匡迪到了退休年龄。据说黄菊也在老江面前告了徐匡迪一个恶状。老江把徐匡迪调去中国工程研究院担任院长,让黄菊的小弟陈良宇接任了市长。幸运的是,徐匡迪的助手江思贤调任上海市委组织部长。丁薛祥也被推荐担任组织部副部长和人事局局长。
从这里可以看出,丁薛祥早年虽然也是出身于上海,但是这时候的他还不能算是老江的人,不能算是上海帮的主流派系,而是上海官场的非主流派系。所以他也没有机会走从区长到区委书记,然后再到是领导的经典升迁之路。没有当过区委书记,也是他仕途上最让人诟病的地方。
当然,丁薛祥的性格比较温和,为人比较低调,对哪个领导都比较尊重,工作也比较认真。给外界的印象是一个科技干部,因此派系色彩并不重。虽然徐光迪很器重他,黄菊和陈良宇也不会讨厌他,只是不会让丁薛祥走入自己的核心圈。这一时期,他和韩正接触也比较多,韩正对他也比较认可。
2006年,丁薛祥的仕途迎来了新的转折点。陈良宇案件爆发后,市委办公厅主任孙路一也落马了。市长韩正主持市委工作后,需要调任一个不属于陈良宇派系的人来接任孙路一。丁薛祥作为陈良宇派系之外的人,他的机会来了。被调任市委副秘书长和办公厅主任,干回了自己的办公室老本行。
2007年,习近平突然调任上海市委书记,从浙江只带了钟绍军一个人过来。当时的上海政坛,处于风声鹤唳的局面。因为出事的是前任市委书记,几乎所有上海的高级干部,都和他有各种程度的交往。他们焦急地等待著新任书记的审判。而习近平面对大上海,心里也没底。他不知道这些干部的历史情况。丁薛祥作为市委办公厅主任,是习近平在上海期间最早接触的人,也是接触最多的人之一。
习近平只能在自己的朋友中,寻找了解上海政坛的人,寻求他们的建议。他想到了徐匡迪。习近平2003年开始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后,就邀请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徐匡迪,带队考察浙江。还专门邀请徐匡迪给浙江全省的干部讲课。徐在杭州长大,对浙江有很深的感情。作为科学家和政客,他对很多道理的讲解通俗易懂,深深地征服了小学文科生习近平。从那个时候开始,习近平就把徐匡迪作为自己的高参和顾问。
徐匡迪担任上海市长多年,对上海非常了解,给了新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很多建议。徐也顺带推荐了几个人给习近平,其中之一就是丁薛祥,相当于在习近平面前帮助丁薛祥进行了背书。
习近平刚到上海时面临的局面,很像1989年江泽民到中央时面临的局面。习近平面临的是前任陈良宇出事后的情况,江泽民面临的是赵紫阳倒台后的情况。习近平要面临江泽民一个婆婆,江泽民面临的是邓小平和陈云两个婆婆。习近平面对的是正在主持上海工作不知敌我的地头蛇韩正,江泽民面对的是正在主持中央工作不知敌我的地头石李鹏,随时可能会被下个套。
习近平带了一个钟绍军到上海,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习近平碰到了上海市委办公厅主任丁薛祥。丁薛祥尽心竭力地帮助习近平熟悉上海的情况,绞劲脑汁为新主子出主意,帮助他完成了最艰难的过渡阶段。
丁薛祥身上有两个优势,一个是熟悉办公厅工作,还有一个是他曾经担任过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和人事局局长,熟悉上海干部的情况,可以给习近平很多人事上的建议。
对于丁薛祥来说,最紧急的工作,就是协助习近平召开上海的第九次党代会。这次党代会是中央给习近平的最重要的任务和考验,对稳定陈良宇案件后,风声鹤唳的上海官场,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习近平2007年3月到上海任职,党代会5月份召开,前后只有两个月准备,时间相当紧张。这也是丁薛祥面临的大考,是他人生中最忙碌的两个月。
他协助习近平召开了四次座谈会,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地完成了大会报告的起草和会务工作,几乎于完美地完成了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也通过了习近平对他能力的考验。也是在这次大会上,丁薛祥成为上海市委常委和秘书长,不仅完成了副部级的惊险一跃,也正式成为习近平的大秘,开启了新的人生。习近平在上海市委书记任上,只待了七个月,除了开党代会,其实什么大事都没有来得及做。
当时正处在十七大召开的半年前,各个大佬已经在筹划未来五年的人事布局,江泽民和曾庆红已经计划把习近平推荐为储君。因此,习近平在上海的表现,关系到他能否通过中央高层的考验,关系到他能否在十七大上被顺利推举为储君。这其中最关键的不是他真正干了什么,而是他给外界留下什么样的名声和口碑。
丁薛祥快速弄清楚了老板的需求,并且围绕这个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是打造善于协商的人设。在习近平的指导下,丁薛祥牵头制定了市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市委工作规则等文件,目的是给外界留下自己善于民主协商的印象,以便和陈良宇的独断专行形成对比。
二是塑造善于倾听和关心民生的名声。这来自于一个基本的假设,作为大领导,你直接接触到的人越多,说你好话的越多。因此,丁薛祥把每周四确定为习近平的调研日,帮助习近平制定了规模庞大的调研计划,走遍了上海上上下下的部门。丁薛祥也展示出了自己强大的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但凡习近平提出的想法,丁主任总是能快速的找到落地方案。
三是抓党建的典型。上海跟浙江不同的是,国企比较强,城市比农村的比例大。因此,丁薛祥协助习近平重点抓国企党建和社区党建,并把这二者打造成了品牌。当然,这是市委组织部的本职工作。市委秘书长作为大管家,也是重要的策划人。作为市委秘书长,丁薛祥分管的领域,除了市委办公厅和研究室等传统部门,还有三个虚体办公室,市委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这三个办公室成为了习近平的智库,为市委的决策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
2007年十七大召开,习近平不出意外被选为政治局常委。正式成为下一代的储君。习近平到北京后,为了避免落人口实,仍然只带了钟绍军这个贴身秘书,没有带丁薛祥。
习近平对中国历史非常熟悉,知道储君其实是个危险的岗位,做得好了,可能成功即位,做得不好,可能身败名裂。因此,从十七大以后的五年间,习近平一直在压缩自己的各种表现欲和权力欲,很少对外发表自己的意见。再用人也是,习近平很少为自己派系的人的晋升说话,即使他是分管中组部的常委。直到他坐稳高位,尤其是二十大的布局,几乎都是他的自己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