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華銘 : 中國司局級以上領導在忙些啥?
 
華銘
 
2001年6月2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離三伏天還遠,北京已是酷熱溼悶難當,氣溫就是不降。無奈,到南方避暑的江總也只好告別"蓮花兩飛峯"、"日破萬里紅"的日子,返回北京。畢竟,氣溫再高,北京也是首都;天氣再熱,也不能因此遷都。說不定,江總還要像最近五六年所習慣的那樣,坐鎮北京這個旱得冒煙的城市,指揮南方那些澇得一塌糊塗的地方,與氾濫的江水進行如江總所言的那種象徵著"中國人民不可戰勝"、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搏鬥哩。

在江總以"先後再前"("先登後山,再攀前峯")的順序爬上(征服?)兩座大山、欣賞什麼花兒"紅豔"、什麼水兒"清澈",忙於踏入"蓮花"、手撫"兩峯"、笑談"日破"什麼多少多少"紅"時,他麾下的中高級領導在忙些什麼呢?說起來,會出乎那些身處"水深"與"火熱"兩種境界的萬千百姓的意料之外:所有的司局級領導都在忙於"上鏡頭"……

按照中組部的最新規定,所有司局級以上級別的領導幹部,除幹部登記表上的本人免冠近照外,還必須有不少於一分鐘的有關本人進行工作、學習或其他活動時的錄影帶,送中組部留存備案。一些官職雖尚未至司局級,但已準備提拔重用、或受到重點培養的幹部,也要準備錄影一併上交至中組部。

想一想吧,在"部長多如狗,局長遍地走"的北京,中組部的這一紙規定會引發怎樣的後果!當然,中組部對這種情形想必也有所預料。爲此,中組部在規定中充分體恤了下情:不具備攝錄條件的單位,由中組部統一進行攝錄影。只不過,攝錄影不是免費的。

因此,在近些日子裏,在溼熱難耐的北京,在上下班時間,如果你見到什麼人雖汗水淋漓、卻西裝革履地滿大街走,那麼,這人是幹嘛吃的,不說你也能猜得到。

中組部如此興師破費,爲的是什麼?

一說隨著技術的進步,幹部管理的手段也要進步,以前是照片,現在是錄影,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應用了最新技術,啓動了攝像機和錄影帶市場,代表了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自然也代表了最廣大領導幹部——人民羣衆的一部分——的根本利益;

一說黨的事業對領導幹部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呆板的照片卻把不同人的不同素質抹殺掉了、平面化了、一律化了。因此,用錄影的手段,可以考察到每個人的基本素質:說話是否結巴,走路是否瘸腿,有否顫腿顛腳、當衆挖鼻孔的不良習慣等等。

再一說是以此爲契機,與領導幹部相關的一系列制度要進行重大的改革,比如在領導幹部的遺體告別儀式上,要把播放哀樂改成播放歌曲《走進新時代》、把懸掛遺像改爲播放生前錄影,因爲照片是"死"的,而錄影是"活"的,這樣,就可以使這些人民的僕人即使不能片刻活在人民的心中,也能永遠活在電視機裏。

還一說是鑑於近些年許多領導幹部立場不穩、犯罪增多的事實,中組部在不能大量進口測謊儀,且中國自造的測謊儀大多爲假冒僞劣産品以致測不出真假或顛倒真假的情況下,首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把大量有實踐經驗的相術人才破格提拔到中組部負責幹部考覈和錄用的關鍵崗位上來。對司局級以上級別的領導幹部採用錄影方法,就是對他們實行現代立體相面的一個重要技術步驟。

當然,還有一說擬不可信。這一說言稱這些領導幹部的錄影將備份送到公安、國安和海關等部門,以備這些部門及時查找他們和防止他們私自出國。據說這個做法是吸取了前江西省副省長鬍長清、前司法部部長高昌禮犯罪墮落的教訓所致。此法蓋源於胡與高之所以事發東窗,並不是因爲其罪行敗露,而是因爲他們的上級領導在有事找他們時,遍尋無著,於是,在無法與他們取得聯絡的情況下,動用了"祕密手段"方才找到他們,由此牽出了他們犯罪的事實。胡的手機信號在深圳被捕捉到,高在廊坊被尋到蹤跡,乾的都是同一個營生:在與情人共度"蜜夜"。當然,層次和檔次不同,不可能是"夜破"多少多少"紅"了。

更使中央震怒的是,此二位黨的高幹,隨身都攜帶有幾個照片一致、姓名不同的身份證和不止一本因私護照——中央規定"畜"(處)以上領導是不能辦因私護照的,都有幾個不同號碼的手機——胡的皮包裏還有兩個未開封的最新型號的手機。這一情況頗使中央焦慮不安,後怕不已,有更高領導就此評論:如果他們外逃,將給黨和國家造成多大的損失啊!

但是,靠給領導幹部錄影就可以阻止他們犯罪了嗎?

小平同志不是早就說過麼:解決領導幹部問題的關鍵在制度,壞的制度使好人幹不了好事,好的制度使壞人幹不了壞事。

倘小平在世,斷不會同意在幹部管理中引進如此先進的手段。不是小平同志保守,而是若按面相來選拔領導幹部,小平同志能有戲嗎?

現在的黨中央有什麼人反對這一做法不得而知。竊以爲,李瑞環同志該挺身而出。至於"四大丑"之一的朱鎔基幾同志不提也罷,試想,清華的教授都不幹了,美呀醜呀的跟人家有什麼關係——雖然他一上臺就抱怨美國的雜誌"妖魔化"了他的那張臉。

因此,說司局級以上領導在忙於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恐怕也不爲錯。(摘自大紀元)

 
分享:
 
人氣:10,45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