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資本家都入黨了,還怕什麼?
 
作者:柳下風
 
2002年12月18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港人害怕23條立法後,會危及自己做人的權利,實在多餘:前有車,後有輒。有董代辦及金利來們作榜樣,金利、銀利、局長、委員都有了,言論還自由之極,有什麼可怕?

至於大陸富人榜第二名楊斌被捕,第3名仰融逃難,最先富的牟其中20年徒刑,富婆劉曉慶獄中自殺與他們入不入黨並沒關係,關鍵是不懂「先進文化」因而不配「代表先進生產力」。

上世紀60年代,大躍進後餓死三千萬少數農民之時,大陸遍地上演《列寧在1918》,「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成了城鄉饑民對黨的滿懷信心的口頭語。港府或可用爲借鑑。果然大陸等了50年不但麵包有了,洋人來了,洋人享受的一切都來了。聽說連失業工人擺小攤都當了大款;連南昌等中等城市失業工人每月都有90元救濟,大城市還要多幾倍,雖然是人民幣。至於大慶遼陽少數幾萬工人示威,可能是東北太冷沒錢供暖,挨不起凍。工人的覺悟也和蘇聯影片主人公工人瓦西里一樣,即使凍餓也愛國愛黨,首先聲明「擁護黨和社會主義」,只是「要飯吃要工作」。

資本家要入黨就要放棄「人權」一類資產階級觀念形態,只要有錢,就有一切,要「人權」勞什子幹啥?同蘇聯影片中一樣有面包就行,沒人想到人權。

至於說「立法模糊會傷及無辜」,在前蘇聯經典影片中有列寧答大作家高爾基的精彩對話:

高爾基:「逮捕殺害許多作家是無辜的,不必要的」。

列寧:「兩個人在生死搏鬥,你能分清那一拳是必要的,那一拳是不必要的嗎?」

這是「先進文化」的神髓:「穩定壓倒一切」因爲他代表「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少數服從多數,列寧傳下的「不受道德、法律的約束的,以暴力爲基礎的專政」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是歷史上最大的民主」,每次被專政的總是少數,或默許,雖然輪流着加在一起是多數,但每次大多數是默許的或支持的。若事關江先生的生死搏鬥,更激烈的拳頭,還在香港23條立法之後。

至於香港媒體擔心「連續發表激烈言論入罪」竟把言論當成顛覆行動,也是因爲對「先進文化」過於生疏,學習不夠。

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列寧經典名言:「言論也是行動!」因此大陸網主黃琦登了別人文章因而判刑,北師大22歲女生劉荻「言論也是行動」因而綁架失蹤,至於北大學生徐文立等要發起「新青年學會」,湖南工人張善光、江蘇工人曹茂兵等要組織工會,當然更是「行動」,一個 酷刑在獄,一個強入精神病院,完全合乎「以法治國」的「先進文化」。

至於香港宗教界人士擔心23條立法後失去信仰自由,不受保護,也該好好學習「先進文化」。

大陸基督教主傅鐵山、佛教聖輝法師等各教首長自由出國,在瑞典人權會議期間,開記者會,暢所欲言,誹謗法輪功;運去100萬人簽名的幾噸麻袋,一切公費不掏腰包;還有司局級地位享受,而不識相的南華教(基督教)主龔聖亮判死刑改無期,港人把《新約》輸入大陸判死刑改徒刑及方城教派幾百人在河南遭捕,區別就在於對「先進文化」一念之間是否皈依:「以德治國」者明訓:「宗教要適應社會主義」:信神更要信黨嘛!

不準傳教,可以不傳嘛!

不許發展教徒,可以不發展、不擴大嘛!

廟裏要建黨支部,直接受黨的領導,更可以保證不犯錯誤嘛!

況且黨還給榮譽地位物質享受,參加各級人大政協,當國家主人翁,何樂而不爲?

「先進文化」裏沒有死腦筋的人,香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日本統治下都照樣過日子,還怕什麼?「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要記住蘇聯工人瓦西里的話。

資本家入了黨,財產要保住,更要緊的是思想上入哪個黨?趙紫陽無罪軟禁13年不放,作家魏巍又步後塵,中共自己刊物《真理的追求》及《中流》被查封,中共元老鄧力羣被羅幹抓走「雙規」,都是因爲思想上入錯了毛黨或鄧黨,在江教主未亡前,錯入了胡傀儡的黨就更危險。

臺灣紅色商人聰明在於錢權勾結到位,看江需要而實行「言論自由」,謹言慎行。臺塑王永慶公子王文洋與大陸一號江綿恆合作,但無意中泄露與江太子合資是虛,大陸國庫嬌子江綿恆獨資是實,也犯大忌,因爲「先進文化」之先進全靠保密,共產官員口頭禪是「注意影響」,徐四明先生就是因此惹江訓教。

真正代表「進行文化」爐火純青的思想入黨者當屬前蘇聯塔斯社不倒翁社長,每當蘇共黨魁逝世或有兆頭要下臺,總要準備立場不同的左右兩派文章,哪派上臺用哪套,即使瞬間生變也應付裕如。

在大陸跟江青、跟華國鋒、甚至跟江氏「反和平演變,清除污染」的都有倒霉的。

不「與時俱進」,不「先進」的不當招牌包裝用的中國古文化留下不少故事。

《三國演義》中周瑜不見東風,愁得急病,請諸葛亮看病。

周瑜:「人有旦夕禍,安能避之?」

孔明:「天有不測風雲,又豈能料乎?」

這個落後警句,反動言論港人必須全部忘掉。

還得聽不懂魯迅的話:「和尚吃酒他來捉,用的是宗教法,鄉下人進城他欺侮,用的是宗教法,凡是無一定思路可循,統可稱之爲流氓。」

 
分享:
 
人氣:18,82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