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十六屆三中全會」慢慢來
 
作者:陳勁松
 
2003年10月2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引人注目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於十月份舉行。會議主要集中在經濟議題上,如所有制和產權制度等。會議令各界普遍感到失望。因爲,在今年相當一段時間裏,海內外對這一屆"三中全會"寄以厚望,尤其期待其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容易理解的原因是,自七十年代末以來,多屆"三中全會"表現出較新氣象,並有突出建樹。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改革開放"的局面。"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值胡錦濤溫家寶新領導層當政,人們的期望自不待言。

然而,該次會議內容陳舊。首先,依然是"閉門會議",不對外界開放,也不對媒體開放,繼續表現出排斥民衆、"乾綱獨斷"的專制形態。至於"政治局"有沒有向"中央委員會"述職,或該"述職"與從前的"報告"有多少形式上的差別,人們不得而知。其次,會議絲毫沒有涉及外界最爲關切的政治體制改革話題。再次,會議集中於經濟議題,且老生常談,一些微弱建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關於所有制,與"十五大"一樣,"十六屆三中全會"仍然強調"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除此之外,僅僅是咬文嚼字地做了一些字句上的微小改動。比如,在"發展混合所有制"一語前,加了"大力"二字;在"使股份制成爲公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一句中,將"一種"改爲"主要";"非公有制企業"享受的"國民待遇",改爲"同等待遇";另外,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以及其他行業和領域"。實際上,這已經是各級地方政府的提法,只不過首次出現在"中央文件"中。但這一提法並沒有多大現實意義。因爲,在各級政府的實際做法中,或在其"法律法規"面前,非公有資本均處於不利地位。

以廣東省爲例,一直以來,該省國營資本可涉足80多個行業,外資可涉足60多個行業,非公有資本僅能涉足40多個行業。顯然,國內非公有資本蒙受最大歧視,民營或私人企業主享受"末等公民 "待遇,可涉足的領域,甚至不如外商。當局防範他們,有如"防賊"。

至於其他議題, 諸如"保護產權"和"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等,完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現在才正式提出來,已經太遲,更談不上什麼"進步"。如果計入時間效應,即對照"與時俱進"的起碼標準,"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微小進步,等於毫無進步;其微弱建樹,等於毫無建樹。

有人分析,該次會議之所以一事無成,乃受困於黨內權力鬥爭。在胡錦濤與江澤民的反覆較量中,任何一方都無法佔據上風,因而一切都只能維持現狀,原地踏步。果真如此,這恰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最大悲哀!因爲,這個國家的進與退、榮與辱,竟只能取決於某黨內部的權力鬥爭,人民呢?只能乾眼看,或耐心等,或幹著急。

有人說"慢慢來嘛",何謂"慢"?何謂"快"?經濟增長應該是4%,還是8%,還是12%?教育開支應該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還是6%,還是10%?政治體制改革應該起步在1989年,還是2003年,還是2011年?究竟什麼是"快"與"慢"的標準?其實,在"慢慢來"一派眼裏,並沒有什麼"標準",如果有,就完全在"領導人"的一句話,快慢由他。---依然是奴才心態。

 
分享:
 
人氣:13,90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