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拖著一根“人民的喉舌”尾巴
 
傅国涌
 
2003年2月20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2月13日《人民日报》“要闻”版刊出一篇特写:《“监督就是支援”》,是对新任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在接受新闻监督座谈会上讲话的报道,参加恳谈会的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驻安徽记者站、安徽的新闻媒体、香港驻安徽媒体。咋一看这句话:“政府工作不光要接受法律监督、群众监督,更要接受新闻舆论监督。”我还以为这位新省长要为安徽引入新闻自由呢。接著往下读,终于读不出什么新意来,在他眼中,新闻媒体只是“党的喉舌”(尽管也拖著一根“人民的喉舌”尾巴),不过是各级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和桥梁”而已,新闻媒体自身没有独立的监督功能。最关键的还是他最后那一番话,或许这才是他的本意,“新闻舆论工作也要以大局为重,先提醒,多通气,同时要讲策略。”一句话就触破了“接受新闻监督”的美丽外衣,将监督变成支援,这样的“监督”其实早已太多、太多了。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加花边的评论,为“监督就是支援”大声叫好,称之为“领导干部对监督特别是对舆论监督的深刻理解和支援”。

“监督就是支援”吗?我想,监督不是支援,监督就是监督,如果监督都是支援,那还要什么监督?只要歌功颂德,只报喜不报忧,难道让天下媒体永远只做喜鹊,不做乌鸦吗?新闻媒体的功能早在梁启超时代就是明确的,这位引领过时代潮流的巨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著名的报纸“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也就是说,报纸的首要使命即为监督政府。很显然,这样的监督不是“先提醒”、“多通气”、“讲策略”式的,而是从事实出发,是者是之,非者非之,新闻记者在西方之所以获得“无冕之王”的称号,恐怕就是因为新闻所具备的监督功能。即使在中国古代没有新闻的漫长历史中,我们也有过秉笔直书的史家传统,令“乱臣贼子”有所畏惧。

新闻媒体的第一要素无非是真实性,其次是它的监督性,说白了也就是批评性。在新闻自由不再是理想的地方,舆论从来都是民意的晴雨表,而不是为权势者、为某个政府、政党服务的工具、喉舌,新闻喉舌论在文明世界只是一个早已被抛弃的旧观念。在没有民间新闻媒介存在空间的土地上,我们讨论“新闻自由”、“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确太奢侈了。但中国要走向现代化,要与主流文明世界接轨,开放言禁、报禁,这是不可逾越的前提,否则我们只能停留在“前现代”。有了独立的民间新闻媒介,与政党的喉舌、政府的喉舌多元并存,才谈得上真正的舆论监督,梁启超的“两大天职”才有可能落到现实大地上。用老报人徐铸成的话说“一张真正的民间报纸,立场应该是独立的,有一定的主张,勇于发表,明是非,辩黑白”,只有这样的新闻媒介才有可能有效地监督政府,履行新闻舆论的天职。既然《人民日报》的评论也承认“不受监督的权力就会产生腐败”,那么在新闻自由的阳光尚未普照大地的时候,与其说什么“监督就是支援”,还不如直截了当地说“监督就是批评”。

 
分享:
 
人气:12,14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