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香港太陽報28日刊登了古呂的一篇評論文章「李長春力捧新領導胡錦濤走出舊陰影」。全文如下: 胡錦濤展開他出任國家主席、接掌中國外交大權後的首次國事訪問。有外間評論這是他走出江澤民陰影的一次重要表演,北京外交部即時回應胡錦濤的外交路線就是江澤民的外交路線。然而,重要的事實是,胡錦濤的個人作風與江澤民不一樣,而他這次出訪,是在國際重整伊拉克戰爭後新秩序的大背景下進行,就算胡錦濤想百分之百執行江澤民路線,也是不現實。 宣揚胡「三貼近」思想 現已頂替錢其琛角色的唐家璇直白地說,胡錦濤此行是要展現「中國新領導人的風範」。可以看出,儘管胡錦濤這次出訪前改革禮儀,將送迎環節從簡,但是在中共高層,一個宣傳胡總書記的浪潮正在悄然展開。 在這方面,最賣力的要算主管意識形態的李長春。他在中共中央官方雜誌《求是》發表文章,全面闡述胡錦濤「三貼近」思想。作爲中共最高領導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即是有自己的治政理論、政策和策略。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三講」等,一套又一套,還要寫進黨章。如今,胡錦濤就任總書記半年,就出「思想」,似乎比江澤民當年還快。胡錦濤的「三貼近」,是指他要求思想文化、新聞輿論戰線工作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李長春文章稱「三貼近」有「豐富的內涵」。不管怎麼樣,原來屬於「江家班」的李長春,這麼快就積極帶頭宣傳胡錦濤思想,顯示胡的權力地位呈現穩定上升的態勢。 在這樣的內外背景之下,胡錦濤決不想僅造成一次禮節性的訪問;以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去概括此行,恐怕失之偏頗,胡錦濤至少冀求在四個方面達致實質成果。 其一,形象外交。如唐家璇所說,胡錦濤這次在國際舞臺第一次表演,給國際社會留下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胡錦濤在改正處理沙士疫症的失誤,贏取了一定的口碑,但外間一般仍視其爲新丁、兒皇帝、是執行者而不是決策者,到底他如何與俄、美、法、日等大國首腦會晤,將給世界一個觀察的機會。 其二,鞏固外交。鞏固中國與俄法德關係。中俄由江澤民普京確定的戰略夥伴關係應未穩定,但普京後來提出「融入西方」,令北京有所擔憂。在經濟層面,尤其是俄羅斯石油至中國管道鋪設需進一步落實。伊拉克戰後,中俄對策也須協調。同樣,與法德關係,在伊拉克問題上立場相近,但戰後各方都在調整。胡錦濤若能鞏固與法德關係,也就是鞏固與歐洲的關係,因此是這次訪問的一個重要課題。 外交策略須與時俱進 其三,調整外交。調整與美國的關係。中國基本反對美國對伊戰爭,但不至於令雙方關係破裂。目前,美國勝者爲王,如何改善、調整與美國的關係,顯然是中國外交、也是胡錦濤外交第一的、最重要的課題。從鄧小平、江澤民以來,中美交手多年,北京對美的框架已定,但在鬥爭和退讓之間還有許多空位可以遊走。相信胡錦濤與布殊會晤,要摸布殊的底。另外,對日關係也是胡錦濤要顧及的,他與小泉會晤相信不冷不熱,既要穩定中日關係,亦不會輕易原諒小泉參拜靖國神社。 其四,格局外交。這是最重要的,也是以上三者的綜合。伊拉克戰爭對國際格局有深遠影響,到底未來如何變化,有多少變數,北京如何定位,如何尋求最大利益,將構成胡錦濤任內的外交總目標、總戰略。在這個意義看,決不是簡單一句「經濟第一」、「韜光養晦」便可解釋,因此「胡外交」也必然不能照搬「江外交」,而是必須與時俱進。 或者可以說,胡錦濤這次外訪成果,將可以勾勒伊拉克戰後中國外交戰略的大致輪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