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說舟——舟的傳說(多圖)
 
古道
 
【人民報消息】「舟,船也,古者共鼓、貨狄刳木爲舟,剡木爲楫,以濟不通,象形。」這是《說文》裏的解釋。共鼓與貨狄二人大概與上古時候的有巢氏教人造房與燧人氏教人用火一樣,是上天派下來的聖人,只不過他們的使命是專門教人們造船。

而船的另一個來源,卻和西方《聖經》裏記載的「諾亞方舟」有關。在漢字篆書「船」中,右半部分是上邊是一個「八」,下邊是一個「口」。而根據傳說,「諾亞方舟」長150米,寬23米,高13.6米,分爲三層,方舟建成後,諾亞一家、所有動物分雌雄7組都轉移到方舟上,所以這個「八口」實則意有所指,這聽起來就有些玄了。不過不管人們信還是不信,《聖經》中卻清清楚楚記載着「諾亞方舟」最後停靠在中亞的亞拉拉特山頂。

千百年來,有很多人一直試圖尋找,但都無所獲,直到1883年,一次大地震使亞拉拉特山的一個地段裂開了一道大口,突然露出了一條船!當時赴地震災區考察災情的一個委員會的所有成員都看到了這條12—15米高的大船,因爲一大部分還嵌在冰川裏,無法估計他的長度。這個消息震驚了全世界,從此,尋找諾亞方舟的熱潮再度席捲全球。

1916年,俄國飛行員羅斯科維斯基在執行完偵察任務後,正沿着土耳其與伊朗邊境飛回基地,飛臨亞拉拉特山頂上空時,他突然發現一團青藍色的東西,立即調轉機身去觀看,他發現的竟是一艘很大船體!船的一側有門,其中一扇已損壞,他拍了照片,回去後立即報告了政府,政府立即組織了兩個連兵力去尋找。1個月後他們找到了方舟,弄清了方舟有幾個房間,有的還有交叉的木塊做成的大柵欄,房子前面還有一排排的鐵拴。

二次大戰後,一位土耳其飛行員也拍了一張「方舟」的照片。從此,「方舟」不再是人們口頭的傳聞,而是有了照片的實物。更令人吃驚的是:照片放大處理後,測出船身爲150米長,50米寬,和傳說中的方舟近似。1949年,美國的阿倫、史密斯博士組織了亞拉拉特山遠征隊,以探尋諾亞方舟爲目標,可是未能達到目標。1952年,法國的瓊.多.利克基地探險家又組織了探險隊,併成功的登上了亞拉拉特山頂,然而,關於諾亞方舟則什麼也沒有發現。可是,當時的一個名叫瓊.費爾南.納瓦拉的隊員卻思忖:「一旦發現在亞拉拉特山的什麼地方殘留有諾亞方舟,我要用這雙眼睛清楚證實它。」他下定決心,在1953年第二次探查時,詳細研究了認爲殘留有諾亞方舟痕跡的地方。1955年7月,他帶着11歲的小兒子拉法埃爾,試圖第三次登上亞拉拉特山峯頂,這是兩個人死心塌地的念頭。他們終於發現了諾亞方舟殘片,從冰川中挖出了它的一部分,帶回了一塊木板。這塊古木板後來寄送到西班牙、法國、埃及等大學和研究所,進行了科學的研究。其結果證明,這是一塊經過特殊防腐處理的木板。經碳測定它至少有4484年的歷史,正是所傳「方舟」建造的年代。人們驚呆了,又有照片,又有實物,費爾南堅信自己發現的就是 「諾亞方舟」。後來,他根據這些考察結果,寫了一本書名叫《我發現了諾亞方舟》,於1956年出版。他還在全世界舉行報告會,引起了強烈反響。1974 年,土耳其衛星在亞拉拉特山再次拍到了方舟的衛星照片。

最令人震驚的消息還是近十年來的事。美國學者戴維在亞拉拉特山以南的烏茲恩吉利村附近的穆薩山頂上發現了一艘大船。這個村莊與史書上所說的尼塞村位於同一地點。該船呈洋蔥狀,船身長164米,長度基本上和《聖經》上記載的諾亞方舟相符。1989年9月5日,兩名美國人乘直升飛機飛躍亞拉拉特山西南麓上空時,發現了諾亞方舟,並拍攝了照片。駕駛員查克.克倫說,在亞拉拉特山的一處通常由冰川覆蓋的、海拔4400米的地方發現了一隻方舟形物體,而那個地方的冰川因今年夏天該地區高溫天氣而消退了。阿倫說:「我百分之百的確信,這是方舟。」目前至少有3個美國小組在搜尋這艘諾亞方舟,重點放在亞拉拉特山的西南麓……

當然,伴隨着方舟的尋找,反對、質疑之聲也一直不斷,雖然到今天還未能最終確定方舟的存在,但這件事本身引發的震撼,對人們內心及固有觀念的衝擊顯然是前所未有的。也許,在這個浩瀚宇宙中「神」的存在,正越來越成爲每一個人不得不正視的一個現實。


這是解密中情局亞特拉特山全景照片,是「鑰眼9」衛星1973年12月20日拍攝的。研究人員鮑徹-泰勒用紅線標註出「不規則區域」。



快鳥商用遙感衛星2003年拍攝的亞特拉特山「不規則區域」照片首次公佈。在「不規則區域」以下是崎嶇不平的火山噴發形成的岩石,而「不規則區域」的紋理相對平整,好像和周圍的岩石質地不同。



前軍情衛星圖像分析專家羅德-弗蘭茲利用特殊的圖像分析軟件,根據照片中每個像素的長度是0.62米,計算出「不規則區域」的長度是309米。圖還有羅德-弗蘭茲標註的解釋性文字。圖上的標註文字:一個箭頭處:這個地方似乎凹下去,或者比懸崖上週圍區域地勢要低。兩個箭頭處:這裏似乎凸出來,積雪可能從這裏滑落。



美國考古學家在亞特拉特山發現的木板。


(正見網)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6/10/7/41844.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相關文章
 
更多文章導讀
 
 
 

詩歌:月圓家難圓(圖)
1. 詩歌:月圓家難圓(圖) (206,324次)

2. 民謠:最後的結論 (203,672次)

3. 歌謠:罵垮中共 (201,433次)

下載電子書:《九評共產黨》(圖)
4. 下載電子書:《九評共產黨》(圖) (119,911次)

5. 快訊:揚州有線電視插播《九評》 持續一夜 (111,730次)

狼性(圖)
6. 狼性(圖) (110,867次)

看準了!是這麼個理兒(圖)
7. 看準了!是這麼個理兒(圖) (108,191次)

江嫖中國「第一高度」宋祖英是爲了這個(多圖)
8. 江嫖中國「第一高度」宋祖英是爲了這個(多圖) (73,771次)

小平去世喬石下臺 江澤民嚐到了苦果(圖)
9. 小平去世喬石下臺 江澤民嚐到了苦果(圖) (70,464次)

上海的餡餅都砸在馬豔麗一個人頭上(圖)
10. 上海的餡餅都砸在馬豔麗一個人頭上(圖) (59,342次)

江澤民爲什麼妒忌朱鎔基(圖)
11. 江澤民爲什麼妒忌朱鎔基(圖) (50,685次)

打狗看江!踹倒陳良宇  擡出宋祖英(多圖)
12. 打狗看江!踹倒陳良宇 擡出宋祖英(多圖) (50,171次)

江這張秀照  中國人民付出50萬美元(多圖)
13. 江這張秀照 中國人民付出50萬美元(多圖) (49,886次)

講兩個毛澤東鮮爲人知的故事(多圖)
14. 講兩個毛澤東鮮爲人知的故事(多圖) (47,923次)

創舉!遭貶沈國放替江簽名售書(圖)
15. 創舉!遭貶沈國放替江簽名售書(圖) (45,082次)

死去的「紅太陽」與真實的毛澤東(多圖)
16. 死去的「紅太陽」與真實的毛澤東(多圖) (44,585次)

黃菊被扔出去!上海幫和江家族拴在一起(多圖)
17. 黃菊被扔出去!上海幫和江家族拴在一起(多圖) (43,546次)

一張有趣味的圖片!老婆雙規 黃菊亮相(圖)
18. 一張有趣味的圖片!老婆雙規 黃菊亮相(圖) (43,368次)

江澤民到  豬叫石驚叫不停(圖)
19. 江澤民到 豬叫石驚叫不停(圖) (43,044次)

一次暗殺記實!高層有人要宰劉京(圖)
20. 一次暗殺記實!高層有人要宰劉京(圖) (40,638次)

21. 怪不得!江想用這手整死胡錦濤(圖) (40,613次)

揪出陳良宇  上海人還不幹呢!(圖)
22. 揪出陳良宇 上海人還不幹呢!(圖) (40,474次)

23. 黃陳二妻雙規 江綿恆涉案 胡打擊行動升級(圖) (40,225次)

陳良宇歇菜了!就地整治 職位扒光(圖)
24. 陳良宇歇菜了!就地整治 職位扒光(圖) (38,718次)

黃菊露出僵硬微笑  陳良宇言必稱反腐(多圖)
25. 黃菊露出僵硬微笑 陳良宇言必稱反腐(多圖) (38,380次)

胡觸動中共底線  中宣部發布新命令(多圖)
26. 胡觸動中共底線 中宣部發布新命令(多圖) (38,294次)

政治局通宵開會做出這個決定(圖)
27. 政治局通宵開會做出這個決定(圖) (37,897次)

28. 北京盛傳:曾慶紅賈慶林將被「請出」政治局常委 (36,196次)

這個英國紀錄片轟動世界(圖)
29. 這個英國紀錄片轟動世界(圖) (36,155次)

亂了亂了!這新聞把全世界的腦袋都攪糊塗了(圖)
30. 亂了亂了!這新聞把全世界的腦袋都攪糊塗了(圖) (35,987次)

31. 胡溫調換滬武警總長 江姨外甥被查 (35,482次)

毛與倒霉劉少奇和打人江青(多圖)
32. 毛與倒霉劉少奇和打人江青(多圖) (35,394次)

一個可怕的消息決不能被忽略(多圖)
33. 一個可怕的消息決不能被忽略(多圖) (34,813次)

抓住尾巴!鄭恩寵真夠陳良宇喝一壺的(圖)
34. 抓住尾巴!鄭恩寵真夠陳良宇喝一壺的(圖) (34,684次)

35. 《解體黨文化》之三:灌輸手段(中) (34,497次)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enmin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