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一個借屍還魂的案例引發思考
 
霍湘
 
2006年9月1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輪迴轉世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普遍認同的常識。在這些研究輪迴轉世的科學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個公認的傑出代表。

史蒂文森教授先後在蘇格蘭和加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後,於1945年到了美國。在其後的十二年中,他相繼成爲弗吉尼亞大學經神病學系的教授,系主任,並負責該系的「人格研究組」。這一職位使他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輪迴轉世的研究中去。

1960年前後是史蒂文森教授學術生涯的頂峯。他是一個態度嚴肅、作風嚴謹的研究者和系主任。他不知疲倦地奔波於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驗證那些來自不同國家的案例,迄今已有四十個年頭,收集到的案例也有二千多個。

本書《二十案例示輪迴》是他在輪迴轉世研究中的第一本書,也是他的成名作,也是當今世界範圍內輪迴轉世研究中最具學術價值和權威性的參考書。本書初版於 1966年由美國心靈研究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出版,以後版權收歸弗吉尼亞大學出版社並於1974年出了第二版。書中的二十個輪迴轉世案例,是他在1961年到1965年間從印度、斯里蘭卡、巴西、黎巴嫩和美國的阿拉斯加收集、整理和驗證過的案例的一部份。

其中一個案例是三歲的絲婉拉塔是一個非常富豪家庭的去世成員拜雅轉生的。

絲婉拉塔三歲時記起了前世的丈夫和兒子,經過與他們見面後對方長時間的嚴密考查,終於確認她就是他們失去的親人「拜雅」。雖然「拜雅」的丈夫已經再娶,但他的兒子和其他家庭成員仍然把絲婉拉塔當作 「拜雅」來對待。絲婉拉塔和前世的家庭始終保持着親密的聯繫,同時對今生父母的感情絲毫不減。這就使她在感情上得到雙倍的給予,但也承擔着雙倍的付出。她今生的家境已經不錯了,但她前世的家庭卻非常富豪。當她在生活中所欲不遂時,便自然地回憶起前世生活中的相應片斷,發現自己在前世已經得到過了,也就感到了滿足。她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始終能清楚的記得前世的富豪生活經歷,但這種記憶給她帶來的是更多的生活感受,而不是矛盾和痛苦。

本書中另一個輪迴轉世案例,史蒂文森教授把它叫做「交換轉生」,它其實就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借屍還魂」。

三歲半的印度小男孩賈斯伯死於天花,沒有及時埋藏,當晚又活過來了。幾天後又能講話了,幾周後竟能清楚表達自己。但他隨即聲稱自己不是賈斯伯,而是某村某人22歲的兒子,並詳細描述自己死亡的經過:他從一個村到另一村的婚禮隊伍中吃了一個借他錢的人給他的有毒糖果,變得頭昏而從自己所坐的馬車上掉了下來,頭被摔破而死。

自此這個三歲半的孩子拒絕吃賈斯伯家的任何食物,因爲他聲稱自己屬於等級更高的婆羅門階層。如果不是一個好心的婆羅門婦女每日爲他作飯,他可能真會餓死的。後來他的故事得到了證實,前世家中的人經常帶他回去玩。他在「老家」玩得很開心,不願意回到賈斯伯家來,因爲他在這裏感到孤獨和寂寞。

這些經過嚴格考證的案例說明古今中外都有輪迴轉世的事情發生,「借屍還魂」也沒有什麼可神祕的。

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確實值得思考:誰讓拜雅死後轉生爲三歲的絲婉拉塔?誰安排那個22歲中毒摔死的年輕人借三歲半男孩賈斯伯的屍體還了魂呢?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32,07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