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50歲播音員李易去世 活着的不易(多圖)更新
 
黎梓
 
2013年7月26日發表
 
7月23日,讚美中共的「好聲音」李易猝死,年僅50歲。
農民攜帶單車靠一根細索過江,真乃名符其實的冒險家。 與李易口中的「美麗中國」天壤之別!
大國崛起的年代,每一步回家路都可能粉身碎骨!
載人飛船屢屢上天之時,農村孩子們用磚頭當作業本寫字!
【人民報消息】7月23日,50歲著名播音員李易猝死,北京晚報7月24日報導的第一句話就是:「這裏是中央電視臺……」這個招牌式的聲音從此消失了。 這句話似乎不光是說到猝死的李易,還暗含着說到「中央電視臺」的命運。 7月25日,中共黨網人民網發表新聞《中國痛失好聲音,播音員李易去世》。黨開腔了,黨真的心疼了,不是心疼男播音員李易50歲壯年去世,而是心疼這麼好的聲音不能再爲黨吸引人了。 殃視報導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配音演員、語言藝術家李易因患急性白血病,醫治無效,於7月23日凌晨1點51分在北京去世,享年50歲。」 沒有多少人知道被稱爲「著名播音員、影視廣告配音專家」的李易,因爲他在殃視和中央電臺工作,出的只是聲音,而沒有鏡頭。 1986年李易從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本科畢業。畢業後分配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近三十年來,他參加過大量電視劇、譯製片、專題片、廣告片的配音工作。其中江澤民當政時期,他配音的《中國1997》獲國家政府獎。 1987-1997,李易主要爲影視劇配音,如譯製片《環遊地球八十天》、《克萊默夫婦》、《刺殺肯尼迪》、《約翰·克里斯朵夫》等;電視劇《張學良》等;專題片《周恩來外交風雲》、《孫子兵法》、《改革開放二十年》、《鄧小平》、《圓明園》、《再說長江》等;北京電視臺固定欄目《環球影視》等。 報導說,1997年以後,李易「主要從事廣告及專題片配音,其中爲中央電視臺五套、三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一套《中國之聲》等節目片頭包裝配音。」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份殃視的攝影記者工作指南,網友說,看了這份指南,只能說這個政府已經沒救了。爲這個沒救兒的政府長年「包裝」配音,那會有什麼好結果呢? 電視臺制訂的拍攝指南  
電視臺制訂的拍攝指南。
這裏有一份電視臺制訂的拍攝標準,其中包括:不要拍到領導抽的煙;不要拍到領導戴的表,不要拍到領導的皮帶;不要拍到領導身邊的女人……,還有,不要編輯傳送當地領導的單獨畫面。 文件還被網照下來,不過不全,是從第11個要求開始的: 11、稿件中如通篇都是主要領導的要求指出,應儘量拍攝編輯傳送與會人員認真聽,認真記錄的畫面。 12、拍攝編輯引進項目簽約或項目開工儀式時,要多選擇角度表現,如項目工程設計圖,規劃圖,儀式上的推土機、挖掘機等空畫面,不要鏡頭只對着領導,把領導一掃就完事。 13、領導到企業、農村調研時,一定要有調研對象的空鏡頭,如車間生產、田間地頭農民作業的鏡頭等,而且鏡頭要豐富,要固定。光線不足時,要打燈,補充光源,不然領導的畫面會很難看。 14、領導調研時與羣衆交流時,鏡頭也不能只對着領導,要有交流對象的反應的鏡頭。 15、要善於抓住一些富有表現力的鏡頭,不能總是拍一幫領導走來走去,特別是在路上前呼後擁的鏡頭。 16、下雨時,不要拍到旁人給領導打傘的畫面,有損領導形像。 17、按照最新領導對口接待的要求,今後省委常委、副省長來考察調研深入縣區的稿件,如市委書記、市長陪同的,不要出書記、市長的畫面,即使拍了,編輯傳送圖像也要注意,不要編輯傳送上來(特別要求的除外)。 18、畫面要乾淨,吃東西、交頭接耳、吸菸玩筆打手機、坐姿不雅等畫面不能拍,而且畫面上最好不要有水果的鏡頭。 一切新聞都要假、騙、忽悠,目地只有一個,那就是爲了維持和鞏固這個山寨政權。所以,誰爲這個目地辛勤工作,誰就是在傷害十幾億中國人民,不管你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越對中共迷惑觀衆的節目敬業,壽命越短。例如殃視男主播羅京,光字典就翻爛了五本,結果48歲就死了,丟下了46歲的老婆和14歲的孩子。羅京死了,殃視停播了嗎?! 李易生前常沒日沒夜工作 殃視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和李易是中國傳媒大學同年級的同學,李易工作特別勤奮,經常沒日沒夜地幹活,「這種活(配音)真是特別辛苦,但是他的氣息控制什麼的特別好」。 據劉文介紹,紀錄頻道開播以來,大部分頻道的標誌性宣傳片都是由李易配音完成的,李易算得上紀錄頻道的「頻道之聲」。在劉文看來,李易的聲音厚重真誠、富有磁性,有穿透力,非常有魅力,聽到他的聲音很容易讓人產生畫面聯想。但配音界的同行認爲,多年來保持着刻苦、執著、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是他成功的關鍵。 北京晚報7月24日報導說,在配音界與李易齊名的另一把好聲音齊克建接受採訪時如此評價:「李易在廣告和專題配音上非常出色,他天生條件不錯,聲音感覺非常完美,這種厚厚的完美聲音很多,但李易是不可替代的。做到今天這個份兒上,沒有刻苦努力,沒有對事業的追求、執著與兢兢業業是不可能達到的。他能夠幾十年來如一日的那麼認真,做到那麼精,每一個片子都努力做好,追求完美,一貫堅持着這樣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是很不容易的。」 李易曾說:「只要是成熟的中年男聲我都可以表現。所以,我是『萬金油』型的,配抒情的也行,配氣宇軒昂的也沒問題,配神經兮兮的也不差。圈裏人都說『李易好使,什麼都能來』。」 中共的紀錄片都是假大空,標誌性宣傳片毒性最大,製作毒性最大的片子等於是慢性自殺。「好使,什麼都能來」在民主國家是件好事,在共產集權國家可就是害人害己的壞事了。 李易猝死的原因和羅京一樣 李易從發現白血病到死,前後也就一個多月,他自己和家人、朋友都沒有心理準備,死神降臨的太突然。 與李易自傳媒大學畢業起熟識的另一個「好聲音」齊克建說,就在上個月(6月),兩個人還同在一個錄音棚錄專題片,「當時我看他臉色不太好,還勸他要好好保重身體……今天竟接到噩耗……太可惜了,關鍵是他太年輕了,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也許正因爲「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所以和羅京一樣,不讓他做了! 2013年上半年,李易的工作強度實在太大了,黨太重視他、依靠他了,十八大前後,有大量的虛假「紀錄片」和僞造的所謂大型「文獻片」都要他配音,他幾乎每天都在用「厚重真誠、富有磁性、有穿透力,非常有魅力」的聲音在錄片子、改片子,「事事親力親爲」,努力做到讓觀衆和聽衆「喜歡」。這正是李易和國人的共同悲哀。 堂弟李立回憶說:6月17號發現病症,馬上入院治療,一個月身體就支撐不住了,我們找了相關領域最好的專家,但是很遺憾,沒能控制住病情,去得很突然,甚至沒來得及交代身後事。因爲急性白血病的治療需要非常乾淨的無菌環境,病人本身喪失了免疫力,非常容易感染,醫生希望不要有過多人探視,所以他幾乎沒有通知朋友,只交代了一些未完的工作安排。很多朋友昨天(7月23日)得到噩耗都很震驚。即便在臨終前,醫院做了一些特殊安排,但家屬也都沒有完全都進去見他最後一面,加上朋友總共只有六個人見到他。 北京晚報報導說:李易遺體告別儀式將於7月27日八時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一個不可替代的好聲音將被替代! 黨損失的是在中國大陸不絕於耳的一個好工具好聲音,而李易失去的是自己擁有的唯一生命! 堂弟李立說的一段話很值得活着的人反思:這個(白血)病讓家人猝不及防,我們和醫生分析病因,真的很難解釋,因爲在家族遺傳史裏並沒有人得過這種病。發現病症前,他的身體一直很好,僅僅有些高血壓。 「家族遺傳史裏並沒有人得過這種病」證明祖上並沒有傳給他猝死致命的病,那麼這種病是從哪裏來的呢?! 不可替代的好聲音只能用來救人 頻道總監劉文表示,李易的去世是中(共)國紀錄片「聲音形象」的巨大損失。
李易的再說長江不再。
他曾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性格堅毅的肖申克,他曾是動畫片《海綿寶寶》中性格乖戾的章魚哥,他更以渾厚的嗓音爲觀衆「再說」漸漸死去的長江、美化連救命恩人都殺害的周恩來和下令六四屠殺的鄧小平,歌頌活摘器官的江澤民留下的爛攤子……。 央視紀錄頻道開播之後播出的第一部片子《美麗中國》就是李易配音的。 中共統治的中國美麗麼?最近,維權的殘疾人坐着輪椅去北京首都機場撒傳單訴冤情被阻,只好扔自製炸彈,扔之前一再告訴身邊的路人:離我遠一點!怕傷害了他人。 報導說李易是無數觀衆和聽衆心目中真正的「中(共)國好聲音」。李易的《美麗中國》和那些用不可替代的好聲音製作的假紀錄片假文獻片毒害了多少中國人?! 李易逝去的啓示 2002年,李易創建「北京世紀名座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並出任董事長。並被聘爲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專門教年輕人如何成爲「好聲音」。 人民網報導說,李易不但自己「本人工作認真、敬業,」「在配音工作中經常還會幫助修改文稿,」粉飾太平。最麻煩的是,他「除了自己的配音工作以外,對於培養推廣年輕的配音人才也非常熱心,一直在做扶持優秀配音員的工作」。 也許從李易的主觀願望來看,是希望能改變年輕配音人才的境遇,但從客觀情況來看,他是在幹壞事,是在幫助中共培養更多的能迷惑國人的罪人,是在害這些年輕人和無數的聽衆與觀衆。 殃視頻道總監劉文說:李易生病的事情,是十多天前他的合夥人告訴我的,因爲我這兒有些片子還等着他改。李易讓他的合夥人通知了兩個人,一個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領導,另一個就是我…… 劉文還說,紀錄頻道即將於8月開播的《發現肯尼亞》是李易住院前十幾天配音完成的,當時有三四處需要修改的地方,本想等李易出院病好了之後再做修改,沒想到這部片子竟成了李易的「絕唱」。 對於合作近十年的好夥伴李易的去世,劉文表示非常痛心,說他的死是中共國紀錄片「聲音形象」的巨大損失。 看完這段新聞,感嘆之餘不由得想到:老天爺阻止了李易使用好聲音繼續爲中共塗脂抹粉、包裝形象,等於是救了他與無數觀衆聽衆。這對十幾億中國人包括他自己在內,何嘗不是好事。△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82,56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