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习近平去年的讲话365天之后才见天日(多图)
 
青晴
 
2015年10月15日发表
 
习近平正在兴致勃勃的讲话。
与会者正在集中精力聆听习近平的讲话。
习近平正讲的起劲时,刘云山扭过头去恶目以对。

【人民报消息】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了话,轰动一时,人们都在关心谁出席了,谁没出席。习近平的讲话没有发表,只能根据与会者的回忆和新华网上的只言片语知道一点点讲话内容。 今天,又是10月15日,不过不是2014年10月15日,而是2015年10月15日。新华网去年发表了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他都说了什么,让刘云山给压了一年?刊登的这一年前的讲话是不是原汁原味?不知道。 有人怀疑新华网今天发表的习近平讲话,刘云山可能往里边加了「料」。可见「刘云山」这三个字已经是「坏」「恶」和「谎言」的标签了。让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可信度的人主管传媒文宣,对中共体制本身就是个极大的讽刺和否定。 退一万步讲,即使刊登的一年前的讲话是原汁原味,拿到一年之后,还是习近平现在的所思所想吗?不可能。去年有去年的形势,今年有今年的形势,现在有现在的形势。这一年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多大啊,习近平每天都会遇到突然事件,每天都要在千头万绪中调整自己的部署和策略。所以,在中共国走向中国的关口,一年后搬出一年前你都说了什么什么,找后账已经没有意义了。 例如,今年9月7日,新华网报导说,今天「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全文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长6150字左右。 什么会议上讲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与中央党校第1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的重要讲话。」 什么时间讲的?查了一下,中央党校第1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是今年1月12日。 9月12日,有媒体把八个月前,1月12日《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这6150字的习讲话文章中的800字摘取出来,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题,组成一篇「信息参考」。不但把其余的5350字忽略了,而且故意不提讲话的月份,只提「12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讲话」。 为什么9月要等到12日那天刊登摘录的那800字啊?因为习近平是1月12日讲话的。他说习近平「12日」讲话,你不能说他撒谎。那他为什么要等到9月12日搞这么一下子呢?因为习近平9月22日访美。 所以,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搁到2015年10月15日发表,已经不能完全表达习近平现在的意思。因此,我们从新华网刊登的14300字左右的讲话中转载大约5000字。 下面转载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5日的部份讲话: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育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 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第一,人民需要文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第二,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当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道德是中国精神的灵魂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上是为各位摘取的习近平在2014年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部份讲话。这些讲话被江系铁杆干将刘云山扣押了整整一年,才见天日。 央视当时报导画面显示,刘云山出席了文艺会议,坐在习近平左手边,习近平的讲话,令一旁的刘云山的脸色很难看。新华网刊登的图片显示,习近平正讲的起劲时,刘云山扭过头去,无法控制的恶目以对。 无论这个1万4千多字的讲话稿是否有被篡改的地方、能在一年后的今天发表,说明了一年后的局势与一年前大不一样了。这是天象所致。 无论现任政治局常委会里的江系人马、人世间的恶人再挣扎再反扑,都逃不出一条天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谁顺天而行,谁就前途无量,谁逆天而行,谁就死路一条。历史就是这么书写的,还要永远这样书写下去。△ (人民报首发) 资料来源:新华网

 
分享:
 
人气:348,88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