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堅忍不拔 心憂天下的劉禹錫(圖)
 
《陋室銘》流芳千古,讓人在世俗的喧囂中感受到心靈的那份寧靜。

【人民報消息】唐代詩人、著名作家劉禹錫,洛陽人,他的家庭是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劉禹錫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 劉禹錫十九歲遊學長安,上書朝廷。貞元九年考取進士,任監察御史等職。由於他對當時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現實極爲不滿,曾參與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於權貴,而是以文明志,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豁達的胸襟,身處逆境,心憂天下。 永貞元年,劉禹錫初貶爲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一度奉詔還京後,他又因賦詩《遊玄都觀》觸怒當朝靠阿諛逢迎上來的權貴而被貶爲連州刺史,後歷夔州、和州刺史。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世事的變遷和宦海的沉浮。 在被貶至安徽省和州時,按當時的規定,劉禹錫應住衙門裏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縣是個見利而爲的小人,目光勢利,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自無好處,便多方刁難。先是安排劉禹錫住在縣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見房子面對大江,不但沒有埋怨,反而很高興,特撰寫一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劉禹錫這個舉動氣壞了策知縣,又令衙內書吏將劉禹錫的住房由城南門調到城北門,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這一間半房子位於德勝河邊,附近還有一排排楊柳樹,自是別有一番風趣。劉禹錫見了這個環境也沒有計較,依然安心住下,又寫了一幅對聯貼在新居:「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策知縣見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劉禹錫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他仍然讀書作文並寫下《陋室銘》,請人刻於石頭上,立在門前。 《陋室銘》流芳千古,讓人在世俗的喧囂中感受到心靈的那份寧靜: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和白居易是同年,在貶居的日子裏倆人因爲機緣而成了好友。後來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爲他的長期遭受貶謫抱不平,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其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一方面稱讚劉禹錫的才氣與名望的同時也爲其不幸的命運而感嘆,因劉禹錫的兩度被貶一共是二十三年(「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劉禹錫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以「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答,勸慰白居易不必爲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沈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的領悟也深深影響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 後來,劉禹錫回朝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他一到長安,就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表現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隨後任集賢學士、禮部郎中及蘇、汝、同三州刺史,他關心百姓疾苦,以大濟天下蒼生爲己任。 在劉禹錫任蘇州刺史時,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使人民很快地從災害中走出,回到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爲「三傑」,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又加檢校禮部尚書銜。△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10/11/71578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