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古城墙抵挡洪水守护百姓平安 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图)
 
颜丹
 
2024年7月3日发表
 
上千年历史的梅城古城墙挡住了洪水。(视频截图)
【人民报消息】近日,各地暴雨和洪灾频发,钱江晚报发布一则博文称「上千年历史的梅城古城墙挡住了洪水」,6月26日,新安江水库连日泄洪,同时兰江洪峰抵达导致下游水位暴涨,外江最高水位达25.93米,浙江梅城古镇关闭了四个城门的防洪闸,并在城门内外堆放沙包,阻止了洪水进入古城,用城墙护佑了城内一方百姓的平安。 梅城古镇位于钱塘江流域的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处,古称严州,其古城墙为刘伯温所设计,周长约3公里。因为城墙上「雉堞半作梅花形」,所以严州城也被称为「梅城」。至1949年中共建政时,绝大部分古城墙保存完好。但后来古城墙被破坏严重。60年代下游富春江水电站兴建时,新安江水位上升,只得在古城墙的基础上重新做了加固,2010年又再次加固。现在的城墙兼大坝是混凝土防渗桩,堤身也是混凝土面板防渗,目前采用的是现代的排水泵方式排水。 中国古代城镇都有城墙,城墙既要考虑军事防御的用途,又要考虑抵御洪水的作用。这样的古城比比皆是,处处透露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但目前仍能够完整保留的古城墙却屈指可数,而能够完整保留原城市防洪排水功能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有著「天下第一塘」美称的安徽寿县古城,就是有著超前的防洪排水设计的一座自2600年前一直沿用至今的古城,古城中以城墙为代表的智能挡水系统,固若金汤,无论雨下得再大,城内始终不涝,尽显古人的巧思。 寿县三面环水,曾为楚国都城,每当淮、淝洪水泛滥时,古城宛在水中,因而城墙的防洪功能十分重要。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寿县城外最高水位达到24.46米,且整个寿县被洪水包围50天,城外洪水滔天,城内却正常生活。2003年,洪水来临,水位已经漫过城门,但寿县城内的人依然平静如常,安然无恙。 这都要归功于寿县古城的设计,其城墙、护城石岸、瓮城、涵洞、月坝,以及城内的水塘和地下排水系统形成了一个巧思精妙的智能挡水工程。 第一.防渗漏、防洪水冲击的城墙 古城墙以粘土夯筑,外砌青砖,砖石缝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为浆泥,十分牢固且防渗; 此外,城墙的转角处修建为弧形,可减少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另外,在城墙壁脚处修筑了高3米、宽8米的堤岸,下面基石与城墙基石相通,形成护城石岸以保护城墙根基不受洪水的直接冲击。 城门外设计瓮城,瓮城的城门与内城门错开,可以保护城门,形成缓冲作用,洪水若入瓮城,会形成涡流,可减轻洪水对内门和城墙的压力。 第二.精巧设计的排水和泄水设施 为防止洪水漫入城里,设计时使城墙最低处的高度,略高于淮河干流凤台硖石口的最高水位,当淮河洪水快要涨至城墙顶时,就会从峡石口一泄而下,确保寿县古城的安全。 寿县古城的排水涵洞和月坝设计一直沿用至今,涵洞和月坝协同起到防洪排水的作用,月坝保护涵沟和附属闸门,避免被内河积水毁坏。涵沟经过月坝横穿城墙、护城石岸,中间设有一木塞,木塞小头朝向城内,当城内水位高于城外时,内河水通过涵道冲开木塞,进入涵体,将水排向城外护城河。当城外水位高于城内时,外城水通过水压将木塞塞紧内河涵管,月坝内水位也跟著升高,起到蓄水的作用,从而防止外城水倒灌入城,这种精妙的设计起到了防洪排涝的重要作用。 第三.各种蓄水池遍布城内 城内还在城墙四角处和各不同区域设定有内城河的大小不等的蓄水塘,在城内出现积水时,可分散蓄水。此外城内还建有许多明沟暗渠,都流向地势偏低处的内城河,再由内城河通过两个涵洞排到城外。 寿县古城墙防洪排水工程千百年来保护著寿县人民,古人设计思维的精巧,是现代人无法超越的,实在令人折服。 另外,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建成后六百余年来,几乎不见暴雨积水成灾的记载。 紫禁城排水系统设计顺应京城地形北高南低的地貌,水向东南流。地面排水坡度约2‰,另外,宫殿广场的地面呈中间高、两边低的「熊背」态势,使得降雨时由北向南的雨水又由中间向东西两侧排水,充分利用地势进行自然排水。 同时还设计了很多人工排水设施,包括明沟、暗渠、涵洞、沟眼等,紫禁城的院落和房基四周有很多雨水口,因被镂雕成明清币型,被称为「钱眼」,「钱眼」直通暗渠,台阶或墙下有通入暗沟的「沟眼」。降雨时,自屋顶坡面落到地面的雨水,流到明沟后,再汇到地面暗渠;地面的雨水汇集后流入「钱眼」和石槽明沟,或由「沟眼」穿过汇入暗沟。 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流入暗沟的雨水经支沟汇集到干沟后排入内金水河,内金水河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以消纳紫禁城的雨水。 紫禁城排水系统中最精彩的当属前三殿的「千龙出水」景观,1142个「螭首」,雕琢精美,呈龙头形式,昂首排布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层台基的四周栏杆底部,是主要的排水口。下大雨时,屋顶流下的雨水与台面的雨水顺地势向四面流,从沟眼渗下,经龙头吐出,一层一层流向地面,呈现出「千龙出水」的奇观。 古人在防洪排涝方面的依托自然、利用自然的顺势而为的思维理念,于细微处见精巧,历经千百年而历久弥新,如今仍然在造福一方百姓。令用现代观念进行思维的人无法望其项背,在洪水滔天的今天,难道不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吗? △ (人民报首发)
 
分享:
 
人气:51,545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比亚迪又出事故 智驾失误!新能源防撞梁竟然是木头?!小米失控撞树
比亚迪又出事故 智驾失误!新能源防撞梁竟然是木头?!小米失控撞树
洪水倒灌淹城 湖南平江特大暴雨叠加泄洪  网上到处是求援声|
洪水倒灌淹城 湖南平江特大暴雨叠加泄洪 网上到处是求援声|
富士康走了 百万人失业 周边一片颓废景象 | #人民报
富士康走了 百万人失业 周边一片颓废景象 | #人民报
美海关严审中国学生背景,一旦有疑虑,立即遣返并注销签证;
美海关严审中国学生背景,一旦有疑虑,立即遣返并注销签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