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媒:四中全会后习近平面临三大需解答的难题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李昱报导)中共四中全会已经结束,中共最高领导层齐聚北京审定所谓的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本来中共通常在五中全会上审议五年规划,这次提早于四中全会审议属打破惯例。坊间猜测估计与日益严峻的经济状况有关,北京等不及下年才提出解救经济的政策方向。法国广播电台指出,习近平面临三大需要解答的经济难题。
每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通常在五年任期内会召开约七次会议,按照党章,“中全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通常来说,中共习惯在五中全会审议五年规划,并在翌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发布。
事实上,中国发改委早于2023年底已启动“十五五”前期研究;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决定于10月举行四中全会期间研究“十五五”,政治局文件指出“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策略机会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向BBC中文分析,按“党领导一切”的思维,“经济是服务于党的最高利益和目标的配合及协力者”,目前的经济不给力为习近平带来政治危机,相信这一次的规划将有非常强的政治色彩,亦是对相关危机的回应。
夏明说,所谓的关键在于习近平目前已是第三届任期,2027年是重要时间点,中共将召开二十一大,同年亦是建军100周年,“无论国家统一还是在经济小康双双都拿不出成绩的话,那习近平显然在2027年是不可能再进入到他的第四任。”
夏明认为,习近平对此感到焦急,加上地缘政治不安全感,而习过去早已将各项事务“安全化”,国家安全同样建基在经济安全之上,估算“十五五”的战略支柱产业将围绕国防工业、航天及芯片等军工或科技领域,在国际上将强化全球军事竞赛,导致周边国家不安全感,地区局势不稳定,但亦能维护习近平的国际战略形象及安全,同时透过相关发展“震慑中国的老百姓”。
外界观察家们也正密切注视著习近平和他的官员们将如何设法应对一些重大的经济难题。一些专家对法新社表示,北京面临的重大经济难题主要有三点:
消费低迷
文章说,由于房地产危机,社会保障体制薄弱,以及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导致民众消费低迷。
根据中共统计局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放缓,GDP同比增长4.8%,低于第二季度5.2%的增幅。还有一些分析师质疑中共数据是否可能夸大了经济表现。在中美进行激烈的贸易谈判之际,为中共政府敲响警钟。澳新银行分析师邢兆鹏指出:“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共同导致了私人消费疲软。”
根据此次全会的官方公报,会议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巿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但如何做到?许多分析人士指出,这次会议并未提出任何新思路来真正推动国内消费。
四中全会前夕,中共总理李强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请专家“为做好经济工作和推动‘十五五’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期间又称,要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不断形成扩内需的新增长点。
按照中共国家统局的数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及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持续下跌。
史丹佛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许成钢向BBC分析称,指数录得负增长,显示中国目前面对持续两年多的通货紧缩,是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指出,当人们预期物价持续下降,无论消费者或投资者也会选择“持币待购,就是你手里有钱你也尽量不要买”,“不消费、不投资就是内需不足”,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
他认为,“十五五”很可能将资源集中在发展技术,原因是要和美国竞争。但在国家赤字严重、地方欠债严重的情况下,仍持续投资在技术层面,并不能推动经济增长,因为目前问题在于“需求不足”,而非“供给不足”,亦与高端科技技术的发展无关。
他说,“共产党统治的这个制度从来不会把内需真正当成它的目的。”
贸易紧张
美国总统川普年初启动的美中贸易战,北京主要通过将其部分商品输出到东南亚等地以弥补对美出口带来的损失来抵抗。北京还利用其在稀土领域的支配地位作为谈判筹码,对这些战略性材料实施域外限制,此举加剧了中美分歧。
BBC报道,美国与澳洲最近签署一项协议,旨在加强稀土与其他关键矿物的供应,作为川普政府寻求对抗北京在市场主导地位的最新举措。
澳洲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表示,这项协议将支持总额达85亿美元的“随时可启动”项目,借此扩大澳洲的矿业开采与加工能力。
根据协议框架文件,美澳两国将在未来六个月内共同投入10亿美元,投资两国境内的相关项目。
近几个月来,川普政府已陆续宣布投资多家企业,包括美国稀土矿商MP材料(MP Materials)、加拿大的三部曲金属公司(Trilogy Metals)及美洲锂业公司(Lithium Americas),这些公司皆在美国境内有开发项目。作为回报,美方获得了这些企业的部分股权。
在中美之间的关税战的影响下,9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大跌27%。,从今年4月开始,美国推出“对等关税”之后,中国对美出口进入急速下跌通道。4月对美出口同比大跌21%。今年5月至8月对美出口分别下降34.5%、16%、21.7%、33.1%。短期内对美出口下跌的态势很难出现反转,双方各领域的博弈还将持续。
尽管北京找到新的全球买家以弥补美国订单的损失,但问题仍未解决。分析认为,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之际,中国应该依靠庞大的国内人口来刺激经济。
产能过剩
法广的文章表示,中国的工业产能过剩引发世界性担忧,从太阳能板到电动汽车再到纺织品,廉价的中国产品大规模涌入全球市场。
《经济学人》指出,北京无论是想抵御美国压力,还是想夺取全球关键产业的主导权,汽车、太阳能板等行业的过度生产,根源都在那套靠投资堆出繁荣的经济模式。
有专家直言,产能过剩源于国企补贴、政绩表现等结构问题,北京祭出系列措施也难解。
致理科技大学国际贸易系副教授张弘远对中央社剖析,中国内卷式恶性竞争与政府补贴、出口疲软、内需不振相关。这类的财政补贴让“优胜劣汰”市场机制不见;补贴对象大多为大型国企,加上国企的特殊法人地位,较不重视市场讯号。
野村证券分析师在中共四中全会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自2021年房地产泡沫破裂以来,中国已转向“以制造业和投资为导向,以弥补国内消费疲软”的模式。“但由此导致关键工业领域产能过剩,迫使中国增加出口。”
与此同时,在曾经繁荣的房地产行业陷入危机后,抑制了中国国内对钢铁、混凝土和玻璃等材料的需求。
对北京今年祭出一系列反内卷措施,张弘远认为,“在过去经济发展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一个就是震荡疗法”,张弘远说,可以一次性地让“该倒的倒、该破产的破产”,把市场留给有潜力或盈利能力的企业;不过习近平寻求继续执政,不太可能接受经济、社会有巨大波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