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這波A股上漲:虛假繁榮與真實危機
 
趙曉
【人民報消息】一、虛假繁榮的幕布 過去一年,中國股市似乎終於「回春」。 各大指數齊揚,融資餘額飆破2.4萬億元,甚至超過2015年那場史詩級泡沫的頂點。媒體歡呼:「信心回來了!」政策解讀也鋪天蓋地:央行降息、準備金率下調、國企回購、券商加槓桿——看似一場全民救市的盛宴。 然而,《經濟學人》一句冷評道破天機:「這是一場紙上富貴。」漲的是指數,不是信心;熱的是籌碼,不是產業。 中國的資本市場正在用虛擬繁榮掩蓋真實危機——銀行壞賬、地方債雪崩、房地產二次崩塌。 二、銀行:被掏空的提款機 幾年前,河南、遼寧等地陸續爆出儲戶存款「消失」事件,引發社會震盪。官方此後清查並「整並」290家高風險銀行與信用社,看似穩定金融秩序,實則延緩爆雷。 地方政府早已將銀行當作提款機: 財政吃緊,就發債;銀行買單。 房地產救市,就設專項貸款;銀行配合。 如今甚至要求銀行承購地方債,用於地方購房、做「保障性住房」。 問題是:銀行的錢從哪來? 不是市場利潤,而是央行再貸款與隱性負債。所謂「保障性住房」計畫,三千兩百萬套房背後,是金融系統被政策拖入泥潭的現實。在經濟下行的年代,銀行利差日益收窄,不良資產不斷堆積。這,與其說是救市,不如說是集體飛蛾撲火。 三、股市:以假數字換真風險 自2024年秋起,「拉指數工程」全面啟動。 監管要求上市公司回購自家股票;國資委旗下企業被動入場護盤;央行釋放流動性製造「信心效應」。 結果,融資買股餘額暴增,槓桿率再度飆升。散戶「借錢炒股」的熱情再現江湖。 但回看數據,泡沫的本質未變: 企業融資能力不升反降,全年僅籌得約700億元股市資金,不到需求的1%。 公司用自有資金回購股票,表面提振股價,實質透支未來成長。 金融業名義增長4%,佣金收入卻因內卷下滑80%。 資本市場成了自嗨的舞臺,虛漲的數字掩蓋了實業的衰竭。 四、房地產:從債務重整到債務絕望 「保交樓」「保融資」「保穩定」三保政策輪番上陣,但房市未暖。 如今進入「第二輪債務重整」——也就是債務的重生階段。 過去展延利息,如今只能削減本金九成。 碧桂園等龍頭企業被迫以「打折求生」,債權人拿回不到一成。 當房地產資產化為廢墟,有人寄望「資產代幣化」(RWA)—— 把爛尾樓變成區塊鏈代幣賣給投資者,幻想Web3能拯救舊經濟。 但房地產的本質是信任與現金流,不是代幣與區塊鏈。 很顯然,金融遊戲不能拯救內在危機! 五、失去增長的國度 朱鎔基時代,中國用高速增長化解「三角債」;但今天,增長神話已終結。 當GDP的5%被懷疑造假,當地方債、城投債、房地產債疊加成「多米諾地獄」,再無「雙位數增長」可稀釋壞賬。 IMF預測,2028年中國增長率將跌至3.5%,低到無法吸納新增勞動力,也無法支撐社會穩定。而這一切的根源,正是體制對市場、政府對銀行、政策對資本的持續干預——以短期「數據勝利」換取長期「體制崩壞」。 六、結語:幻像中的文明斷層 這一波股市上漲,看似救市成功,實則更大危機的縮影。 當經濟從創造價值轉向製造幻像, 當信心不再源自制度,而源自政策操作, 當資本市場淪為宣傳機器的延伸—— 未來的根基,正在被「紙上繁榮」掏空。 真正的出路,不在虛擬的行情,而在真實的改革。 信任必須重建,制度必須獨立,市場必須脫離政治綁架。否則,股市每一次「上漲」,都只是為墜落前的幻夢加一次濾鏡。 寫在最後: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用「印鈔與護盤」維繫的繁榮,最終都會以更大的通縮、更深的信任危機收場。 真正的復興,唯有建立在法治與自由,市場與創新之上!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0/28/92838b.html
打印機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2025年10月28日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