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加大監管微短劇:強化政治安全紅線 嚴控輿論與輸出
2025年2月1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共國家廣電總局最近發布新規,實施針對微短劇的「分類分層審核」制度,要求網路平臺不得上線傳播、引流或推送未標注許可證或備案號的作品。此舉在加強內容管理的同時,引發業界關於創作自由與市場監管平衡的討論。隨著多家短視頻平臺迅速下架違規作品,中國微短劇市場的野蠻生長時代或將告終。專家指出,新規不僅出於文化導向與市場規範的考量,更是中共為維護政治安全、強化輿論管控的重要舉措。
「分類分層審核」將中國國產微短劇分三層級,其中重點微短劇、普通微短劇均應報廣電主管部門進行規劃備案和成片審查。涉及「政治、軍事、外交、國家安全、統戰、民族、宗教、司法」等特殊題材、總投資額達100萬元人民幣(約13.6萬美元)以上的重點微短劇由國家廣電總局管理。而普通微短劇(總投資額度30-100萬元人民幣)和其他微短劇由網路視聽平臺管理。
據美國之音報導,新規實施後,中國短視頻平臺立即落實治理行動,抖音、快手、微信官方2月10日分別發布違規微短劇治理公告,下架含有不良價值觀導向、低俗「擦邊」等內容的微短劇,其中快手稱已累計整改千餘部違規劇目。
難以承擔主旋律功能 微短劇面臨尷尬境地
來自成都、現移居臺灣的作家上官亂直言,中國影視內容長期受審核制度約束,微短劇自然也不例外,像是一般題材必須備案,涉及到重大題材像是港澳臺、民國或司法層面的題材由中央管理,現在則是加大審查力度。
上官亂告訴美國之音:「現在又出了一個規定,就像規定那個太監不要去逛青樓一樣,其實多餘的,只是敲打,以前他更多的黑名單制的,已經失控的時候嚴加管制,但現在更多的是白名單制,規定你只能寫哪些題材,做一個市場化的管控,對這個資金的流向做一個引導。」
上官亂認為,創作公司自我審查一定遠不及「紅線」,但需嚴格管控影視公司資金流向,避免熱錢流向被官方視為「較垃圾、對政府沒好處的影視內容」。
就影視業邏輯而言,上官亂指出,微短劇製作成本低、商業化能力有限,因此過去監管部門對其相對寬鬆,同時希望利用其推廣地方文化和旅遊。但由於微短劇無法實現政府要求的正能量宣傳目標,監管力度開始加大。
「沒有辦法達到監管部門想要的正能量宣傳效果,短劇它根本就不會承擔這種說教、承擔官方主旋律的這種功能,對於監管部門來說,沒有正面效果的話就打壓好了,完全是一個沒有用的東西。」她說。
中共官媒《人民網》1月13日報導稱,中國微短劇市場呈「拔節生長」之勢,但作品強化「二元對立」,價值觀傳遞出現偏差,未來微短劇行業從業者應當堅持內容為王。
與此同時,中共廣電總局1月發布「微短劇+」行動計畫,包括「跟著微短劇去旅行、跟著微短劇學經典、微短劇裡看非遺」等,積極出臺將微短劇納入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
打壓微短劇的政治安全考量
位於臺北的國防院國防戰略研究所政策分析員劉姝廷指出,中共在推動微短劇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擔心其網路影響力可能引發執政風險,比如短劇內容可能會挑起禁忌話題,或市場商業利潤擴大導致難以掌握,導致執政安全風險。涉及統戰、民族、外交等題材,必須由中共中央統一口徑進行管控。
「當他越來越強調國家安全的時候,而且明確地指出這些題材有危險的時候,他反映的是他對他自己執政的一個不安全感,」劉姝廷告訴美國之音,「不僅僅對內部的宣傳,他也要在海外文化輸出的時候,把這些所謂中共的意志借由微短劇傳達到全世界。」
劉姝廷分析,分層監管新規明示「投資額度和懲處對象」,明確監管目標像是總編輯和平臺業者,也將懲罰具體化,包含約談、停播整改。事實上,籠統卻敏感的重點主題由中共中央認定,會促使內容製作方導向創作微不足道的生活題材,符合中共希望重點題材由政府詮釋及宣傳的目標。
位於合肥的影視作家王先生批評中共當局對微短劇行業的新規。他以書面回覆美國之音,批評中國當下的政治生態形同「板結的沙礓地」,本就難以產生文學、藝術等精神文明成果,只有政治意志的闡釋演繹。
王先生認為,若將微短劇視為一個產業,應讓其遵循產業發展規律,不應動用行政力量或手段強行干預。他對美國之音說:「無數歷史和現實事例證明,凡強行干預的,無論是產業還是事業,皆淪為時代的笑柄或時代的災禍。當政者當引以為戒,切莫盡幹傻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