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加大监管微短剧:强化政治安全红线 严控舆论与输出
2025年2月12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中共国家广电总局最近发布新规,实施针对微短剧的「分类分层审核」制度,要求网路平台不得上线传播、引流或推送未标注许可证或备案号的作品。此举在加强内容管理的同时,引发业界关于创作自由与市场监管平衡的讨论。随著多家短视频平台迅速下架违规作品,中国微短剧市场的野蛮生长时代或将告终。专家指出,新规不仅出于文化导向与市场规范的考量,更是中共为维护政治安全、强化舆论管控的重要举措。
「分类分层审核」将中国国产微短剧分三层级,其中重点微短剧、普通微短剧均应报广电主管部门进行规划备案和成片审查。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国家安全、统战、民族、宗教、司法」等特殊题材、总投资额达100万元人民币(约13.6万美元)以上的重点微短剧由国家广电总局管理。而普通微短剧(总投资额度30-100万元人民币)和其他微短剧由网路视听平台管理。
据美国之音报导,新规实施后,中国短视频平台立即落实治理行动,抖音、快手、微信官方2月10日分别发布违规微短剧治理公告,下架含有不良价值观导向、低俗「擦边」等内容的微短剧,其中快手称已累计整改千余部违规剧目。
难以承担主旋律功能 微短剧面临尴尬境地
来自成都、现移居台湾的作家上官乱直言,中国影视内容长期受审核制度约束,微短剧自然也不例外,像是一般题材必须备案,涉及到重大题材像是港澳台、民国或司法层面的题材由中央管理,现在则是加大审查力度。
上官乱告诉美国之音:「现在又出了一个规定,就像规定那个太监不要去逛青楼一样,其实多余的,只是敲打,以前他更多的黑名单制的,已经失控的时候严加管制,但现在更多的是白名单制,规定你只能写哪些题材,做一个市场化的管控,对这个资金的流向做一个引导。」
上官乱认为,创作公司自我审查一定远不及「红线」,但需严格管控影视公司资金流向,避免热钱流向被官方视为「较垃圾、对政府没好处的影视内容」。
就影视业逻辑而言,上官乱指出,微短剧制作成本低、商业化能力有限,因此过去监管部门对其相对宽松,同时希望利用其推广地方文化和旅游。但由于微短剧无法实现政府要求的正能量宣传目标,监管力度开始加大。
「没有办法达到监管部门想要的正能量宣传效果,短剧它根本就不会承担这种说教、承担官方主旋律的这种功能,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没有正面效果的话就打压好了,完全是一个没有用的东西。」她说。
中共官媒《人民网》1月13日报导称,中国微短剧市场呈「拔节生长」之势,但作品强化「二元对立」,价值观传递出现偏差,未来微短剧行业从业者应当坚持内容为王。
与此同时,中共广电总局1月发布「微短剧+」行动计划,包括「跟著微短剧去旅行、跟著微短剧学经典、微短剧里看非遗」等,积极出台将微短剧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打压微短剧的政治安全考量
位于台北的国防院国防战略研究所政策分析员刘姝廷指出,中共在推动微短剧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担心其网路影响力可能引发执政风险,比如短剧内容可能会挑起禁忌话题,或市场商业利润扩大导致难以掌握,导致执政安全风险。涉及统战、民族、外交等题材,必须由中共中央统一口径进行管控。
「当他越来越强调国家安全的时候,而且明确地指出这些题材有危险的时候,他反映的是他对他自己执政的一个不安全感,」刘姝廷告诉美国之音,「不仅仅对内部的宣传,他也要在海外文化输出的时候,把这些所谓中共的意志借由微短剧传达到全世界。」
刘姝廷分析,分层监管新规明示「投资额度和惩处对象」,明确监管目标像是总编辑和平台业者,也将惩罚具体化,包含约谈、停播整改。事实上,笼统却敏感的重点主题由中共中央认定,会促使内容制作方导向创作微不足道的生活题材,符合中共希望重点题材由政府诠释及宣传的目标。
位于合肥的影视作家王先生批评中共当局对微短剧行业的新规。他以书面回复美国之音,批评中国当下的政治生态形同「板结的沙礓地」,本就难以产生文学、艺术等精神文明成果,只有政治意志的阐释演绎。
王先生认为,若将微短剧视为一个产业,应让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不应动用行政力量或手段强行干预。他对美国之音说:「无数历史和现实事例证明,凡强行干预的,无论是产业还是事业,皆沦为时代的笑柄或时代的灾祸。当政者当引以为戒,切莫尽干傻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