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雨:暗流涌动 2.4亿人的「静默革命」或改变社会
【人民报消息】曾几何时,结婚生子被视为人生「标配」,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自然延伸。然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一股「不婚不育」的暗流正在涌动,逐渐从个体选择汇聚成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从都市写字楼的精英,到县城乡村的青年,不同群体的婚恋图景正经历著前所未有的撕裂与重构。不婚不育,捞女舔狗,男女对立,逃离相亲等热议话题充斥社交平台。
网友@大龙哥发帖说:说说我身边看到的几个现象吧。今年五一的时候,单位所在社区组织相亲活动,让我们单位报名参加。单位做了一个统计,196个男员工,未婚的102个,30岁以上未婚的34个,35岁未婚的7个,还有11个离异的。我大舅的儿子在深圳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听他说他们单位300多个男姓员工,一大半都没结婚。员工工资基本都能过万了。我姐姐在一个派出所工作,是个小领导。4月份,区工会组织公安局的未婚男和辖区学校的女老师相亲活动。她们单位做了统计,所里150多个男辅警,未婚的有70多个,30岁以上的有20多个。姐姐说所里面的男生基本都有车,70%的未婚男也都买了房子。我大舅妈的侄女在永州蓝山县一个中学做老师。今年五一来我们岳阳旅游,在饭桌上听她吐槽,她们县城的学校已经成了「剩女重灾区」。学校130多个女老师,60多个都没结婚,很多人30多岁了。我二舅妈在长沙一个三甲医院里面工作,经常听她吐槽医院的剩女已经「泛滥成灾」。她估计最少有五分之一都没结婚,30岁 、40岁没结婚的一大堆。
一篇来自小红书的题为《2.4亿人的「静默革命」:年轻人究竟为何不婚不育?》的长文这样写道:深夜两点,程序员阿强在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里刷到一条新闻: 「中国单身人口突破2.4亿」 。他没有惊讶,而是默默转发到朋友圈,配了一句话:「终于,我们不再是异类了。」
这个数字背后,众所周知的是,现在结婚太昂贵了,成了奢侈品。但不为人知的是,这是一场正在东亚大陆悄然发生的"静默革命"。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迁,这次革命没有宣言,没有旗帜,只有千万个像阿强这样的年轻人,用最朴素的方式——不结婚,不生孩子——完成了对传统社会秩序的重新定义。
2023年,韩国总统尹锡悦宣布国家进入人口紧急状态,韩国的合计生育率已经跌至0.78,意味著平均每名女性终生连一个孩子都生不够。日本的情况同样严峻。到2030年,日本将有一半人口独身,那些终生未婚的女性自称「自婚族」 —和自己结婚,自己照顾自己。中国也没能幸免。数据显示,本科以上学历女性的总和生育率仅有0.79,远低于欧美同等学历人群。社会学家维舟给出了一个精准的解释:现代化在东亚社会进行得太快。一方面,它鼓励女性进入职场成就自我;另一方面,传统的家长制和男权结构却保留了下来。两者冲突导致东亚女性用「生育罢工」进行反击。真正的革命发生在人们的心理层面。
第一重转向:婚姻从「必需品」变成了「奢侈品」。以前的人结婚,是为了生存——男耕女织,分工协作,这是生产关系。现在的人更多是为了情感需求——当情感需求遇上现实壁垒,理性的选择就是放弃。95后女生小鹿在微博晒出自己的loft公寓和两只猫:「自己赚钱自己花,何必伺候公婆?」这句话击中了无数女性的内心。她们不是不想要爱情,而是不想要附加在爱情上的那些负担。
第二重转向:从「集体主义」到「个体主义」。面对高压的就业环境——2024年16-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18.8%,35岁裁员危机如影随形——年轻人开始「心理退行」,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自我保护机制。他们宁愿养「芒狗」(用芒果核当宠物),沉迷「电子爱人」,也不愿面对现实中的情感纠葛。豆瓣小组「不婚不育互助会」里,有人写道:「一个人可以穷,但两个人会互相责怪——与其被房贷和育儿压垮,不如独自活得轻松。」
第三重转向:70后父母开始「缴械投降」。他们经历过为了结婚而结婚的痛苦,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当父母都不再坚持传统观念时,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就发生了根本性松动。
一人食餐厅、迷你公寓、宠物经济的爆火,宣告著「孤独生意」的崛起。数据显示,单身人群的消费能力甚至超过了已婚群体——他们没有房贷车贷的压力,没有育儿教育的负担,可以把钱花在自己身上。这种消费模式的转变,实际上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成功的人生」 。以前的成功标准是「成家立业」,现在的成功标准是「活出自我」。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越容易选择不婚不育。
这场「静默革命」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激烈的对抗,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甚至没有明确的组织者。它是千万个个体基于理性计算做出的相同选择,最终汇聚成了改变社会的洪流。年轻人用脚投票,用个人选择倒逼社会改革。政策层面已经开始响应:多地试点共有产权房,育儿津贴,试图缓解年轻人的焦虑。非婚生子的趋势也开始出现。传统社会认为幸福就是「家庭和睦、儿孙满堂」,新一代年轻人认为幸福可以是「经济独立、精神自由」。两种幸福观没有对错,只是时代不同了。
深夜的城市依然灯火通明,外卖骑手为明天的订单奔波,写字楼里的年轻人为下个月房租发愁。但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里,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正在发生。这不是一场「垮掉」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寻找出路的开始。当2.4亿人选择了同一种生活方式,这就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是时代问题。我们正在见证历史,见证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文章来源:北京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