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善终(简言之,无疾而终)对个人、家庭、亲友、社会等各方面都有良好的影响,对老年人更有特殊的意义。 探讨善终及其实现途径会进一步推动老年学/老年医学更深入、广泛地发展。善终对老龄社会更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善终的种类 第一种, 虹化 虹化是已知最神秘的善终。 据西藏社会科学院统计,藏密宁玛派“大圆满心髓”功法修炼者中证据确凿的已有40例虹化者。 他们临终时出现虹化奇观:虹化者于定坐中身体不断放光,同时形骇不断缩小,渐至消失,最后只剩下头发和指甲。 1952年索朗南吉 虹化时,西藏工委张国华将军和西藏上层人士土登尼玛等人观看了该次虹化的全过程。 第二种, 形成“金刚体” 也有些人定坐中放光,形骇缩小,最后余下约0.33m左右的按比例缩小的躯体。后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缩小,终至完全消失。 四川康定,青海菜朗寺有这种“金刚体”供奉。 第三种,善终后躯体不腐烂 这在中国从古至今是不少见的。禅宗六祖慧能(在广东南华寺)、憨山大师及东渡扶桑的鉴真和尚等均如此。 慈明老和尚1991年1月在九华山正天门圆寂封缸。4年后开缸,人们惊奇地发现其遗体完好无损、胡须、眉毛与生前基本一样,仍呈跏趺坐姿。开缸时顿觉缸内和四周溢满了阵阵清香。如今慈明和尚全身装金完毕,暂放地藏殿内供奉。慈明和尚肉身是九华山迄今发现的第三尊肉身菩萨。前两尊分别是九华山后山双溪寺大兴真身和尚和九华山百岁宫的无瑕真身和尚。 在陕西南部岚皋县一处山洞中一位圆寂170多年而肉身未腐败、`软组织尚有弹性的和尚被发现。据考证是法众达鉴。当时肉身呈鲜活之色,按摸有弹性,头皮发根扎手,美须略有半寸,银白纯净,面部完整无损,须眉历历可数好像一个清瘦长老端坐蒲团数念珠,神态栩栩如生。 河南省社旗县来佛禅寺海庆和尚80岁(1990年12月11日)时圆寂,跏趺坐于釉缸底,再倒扣一釉缸后土埋。7年后挖开墓地,见该肉身完好,仍似当初念经时模样,头部低垂,背脖、双手皮肤色泽鲜嫩,头发、眉毛清晰可见。双手合十,如果将其分开,则可慢慢合拢。 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胡庄子90多岁的周凤臣老太太1992年11月24亡故,家人照遗嘱将遗体安放于她生前老屋的寝室中,在自然环境中至今不腐烂,演化成民间肉身,呈静卧状。依老人肉身的现状,从颜色、气味和存放条件等方面来看,均与埃及木乃伊有本质的区别。 在潮湿、温暖的条件下如九华山地处皖南长江边,雨量充沛、气候较潮湿,气温较高。就在这种环境下能出现好几个肉身不腐的和尚。这种“肉身现象”无疑为科学和医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第四种,无疾而终 这种善终,有的人还事先知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告诉亲友、安排后事。 成都本光法师在1991年春节(1991.2.15)时告诉其学生他将在同年中秋(1991.9.22)故去。是日,在与学生们摆谈中,溘然长逝。成都昭觉寺内记录了此事。 成都宝光寺前住持辛寂和尚,亦事先告诉亲友他故去的时间。 清嘉庆二年,刘墉“年八十余(82)岁,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射人------尤及见其风度。”嘉庆九年(1804)刘墉溘然而逝,薨时毫无疾病,是日尤开筵款客,至晚端坐而逝------。 近年来,这种事亦屡见不鲜。 1996年4月18日成都一百岁老人周绍英庆祝百岁生日,老人十分高兴。当晚老人突感不适,急送医院,无疾而终,安祥长睡了。 1996年4月30日晚,河北105岁老人赵志阉吃了一碗米饭、一碗□肉后,即上床睡觉。次日早上家人叫他起床,老人恍恍惚惚地说:“我要睡觉,你们忙自己的事,不要管我。”此后便打着呼噜连续睡了四昼夜。其间医生检查显示:心电图、血压、体温等基本正常;只是到5月4日下午6时左右,才出现心力衰减症状,血压降低,最后停止呼吸。专家说:“睡死”情况还是第一次见到。 山东烟台牟平县91岁老人赵大娘于1985年正月初四午饭后告诉家人,她要睡觉、勿打搅,穿戴整齐后上炕睡觉,便一睡不醒,晚饭时已故去。 达到善终的途径 要达到善终,主要应做到德润身(重德为本)与精进修炼。 一、德润身 春秋末年,鲁国人平均年龄只有35岁左右,孔子却享有72岁的高龄,而且善终。这不是偶然的。孔子主张“德润身”。哀公曾问孔子:“知(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子曰:“然。智者乐,仁者寿。” 显然,常存善念,多做好事,多作奉献,也应该是德润身的重要内容。 二、精进修炼 这实际上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修去执著、返本归真的自我调控过程。 上述诸善终者,如撇开其信仰,便会见到他们多数是精进修炼者,至死乃至死后都持修炼姿式!这对现代人也应有启迪;即人是可以修炼的。 吕洞宾是我国传说中的修炼成功者,他的《百字碑》概括了他人体修炼整个过程,言简意赅。(见附录供参考) 结语 从古到今,中华各民族中不少人一直在探索人类自身的奥秘,有不少成果。善终便是这些成果中的姣姣者。但当今一些学者尚不认识这些瑰宝,少数人更以某门学科的“权威”自居对这些成果加以责难,甚至否定。他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这是不是科学的态度?研究中国科技史成积斐然的李约瑟教授说得好:“现代科学的成绩不能作为古代科学成果的最后历史审判庭,因为科学的发展还没有到头”。英国学者的这番话对中国学者是不是应该有所启发。 附录:《百字碑》 吕洞宾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坐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通明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欣本善/编摘自“中国人体科学”9卷2期《善终是老年学、老年医学的一大课题,亟待研究》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