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掛了也沒完!國父孫女談拒絕江封口(圖)
 
瞿咫
 
2011年10月6日發表
 

國父孫女孫穗芳
【人民報消息】2011年國父孫女孫穗芳談江當政時企圖腐蝕她,任其抹黑祖父孫中山,但遭拒絕。爲何10年後才公開出來?時辰到了。

美籍華人孫穗芳1936年3月19日生於上海,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孫女,是孫科的第三女。現任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等,在深圳創辦了孫中山心血管醫院,着有《我的祖父孫中山》和《我的祖父孫中山先生紀念集》等書。

1948年,孫穗芳畢業於上海世界小學,1955年在上海第八女子中學高中畢業,她三年高中的總平均成績在90分以上,還被評爲「五好學生」。在教師的指派下,她還負責幫助五位同學通過了畢業考試。雖有這樣的成績,卻不許進大學深造。在收到「不錄取通知書」的前一天,孫穗芳被派出所人員叫去參加「鬥爭地主大會」。在會場上,人們對「地主」拳打腳踢,叫嚷着要「槍斃他」。19歲的孫穗芳被嚇得不知所措,有人對她咆哮:「你以爲你是誰?你的出身是反對官僚資產階級。」

孫穗芳回憶說:就在第二天,我接到了通知,我不能進入任何大學讀書。此時,我對自己的未來非常悲觀,卻連哭都不敢哭。

沒路可走時,她想到了從未謀面的祖母宋慶齡,就從上海來到北京,沒想到宋慶齡因風溼病去了外地療養,撲了個空。她想在做建築師的舅舅嚴星華和舅母王婉玲家落落腳,舅舅當時正在蘇聯,設計莫斯科─北京飯店,舅媽卻在見到她的當天去派出所彙報了。而以前在上海的老鄰居、時任郵電部長朱學範的兒子朱培英,也聽從父親的勸告不敢留她過宿。這就是毛澤東時代的真實社會縮影,由於恐懼受牽連,人的心理都變態了。

孫穗芳在完全絕望之際,就死馬當活馬治,寫了一封信給祖母宋慶齡,把自己的苦衷告訴了她,「祖母很快回了信,信上說:上大學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可見宋慶齡只是個政治花瓶,連能否保護孫中山的孫女都沒有信心,「不過,她在信的最後一行提到:但願我明年能進入大學。」孫穗芳把宋慶齡的信當作救命稻草寄給了高教部,才獲准第二年有進入大學讀書的權力。

孫穗芳回憶說:次年(1956年),我進入上海同濟大學讀建築系,這並沒有使我的思想負擔減輕。 他們逼我承認出身於反動官僚、資產階級家庭,甚至在公開場合,我也時常遭到侮辱、欺凌。在同濟三年,每學期我都被安排坐在班裏學生黨支部書記的旁邊,作業時常被抽查,所有筆記本都要定期交出來,以便他們檢查我的思想。期終考試我得了滿分五分,經過重新評分,結果只給了我一個二分岸岸不及格的成績。所有的教授都說我不用補考了。結果,在成績單上,我的分數被填成三分,勉強及格。

孫穗芳回憶說:由於我的出身,我的思想被認爲有「毒素」,於是在1958年我被送到上海近郊農村勞動,住的地方潮溼陰冷,睡的是泥土地,這段時間造成我全身風溼性關節炎,至今沒有治癒。讓我幹最髒最苦的活,被認爲是最能改造我的思想的一個方式。因爲我的出身,我得用勞動來清洗血液中上代傳給我的「毒素」。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我經受的政治委屈和精神煎熬,如今真是不堪回首,猶如做了一場噩夢。

1959年,孫穗芳因母親嚴藹娟患心臟病,獲批准前往香港探親,1962年入讀香港大學商業學系,孫穗芳於1963年嫁給屆時的香港首富王時新之子王守基,後移居美國夏威夷。

在孫中山的孫輩中,唯有孫穗芳一人在中共的統治下受苦,正因爲她親身經歷了共產黨的恐怖統治,才會和同父異母的姐姐孫穗華、妹妹孫穗芬的低調不同,她最知道國父孫中山的思想理念對中國人多麼珍貴,她今生受的苦都是爲了不屈不撓的宣傳祖父的偉大思想。近年孫穗芳往來各地爲其捐贈的國父銅像揭幕,並計劃最終送出100座國父銅像。

孫穗芳說,在大陸「什麼都可能發生」,單是她送的國父銅像,便有大陸城市曾將其破壞擊碎並變賣。她還說,1981年到南京中山陵祭奠祖父時,發現墓頂的國民黨徽消失,後在其強烈要求下,中共南京當局才同意修復;2011年5月再次造訪,發現墓旁的「會議通則」石刻又被抹掉。

在辛亥革命百年、中華民國成立百年之際,孫穗芳透露10年前2001年江澤民當政時,以「辛亥革命90週年慶典」的名義,篡改國父孫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宣稱孫中山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新三民主義政策。爲此,孫穗芳憤怒指出,這是「刪改歷史」,並特別緻函江澤民,表示抗議。

孫穗芳說,隔年2002年江澤民回覆,表示願意資助辛亥革命活動;2008年江又重提贊助,並指「1000萬美元也可以給」,孫穗芳拒絕了腐蝕。

她說:「這些錢不好拿,拿了就不能自由宣傳(辛亥)革命了,他們要修飾,但這是愚民,要洗去祖父辦(辛亥)革命的形象,我辦不到,這是扭曲歷史基礎。」

2011年國殤日,六四屠殺之地天安門廣場上豎起了孫穗芳的祖父、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巨幅畫像,山寨了62年的非法政權已經危機到如此程度了。△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45,93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