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共爲何至今還不敢提胡耀邦(圖)
 
瞿咫
 
2013年1月14日發表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病逝,引發一場聲勢浩大的民主運動。

【人民報消息】1967年3月,中共中央曾發佈了《關於薄一波、劉瀾濤、安子文、楊獻珍等人自首叛變問題的初步調查》,認定1936年在北平草嵐子監獄履行「簽字」手續出獄的薄一波等人爲「61人叛徒集團案」。文革期間,薄一波爲此吃了不少苦頭,而且一直在監獄裏待著。孩子們的升學工作甚至婚姻問題都受到極大的影響。

後來胡耀邦當中組部長了,馬上批示把薄一波從監獄裏放出來,並在1977年左右,胡耀邦着手平反的第一大案,就是以薄一波爲爲首的「61人叛徒集團案」。

據胡耀邦女兒滿妹所着《回憶父親胡耀邦》一書第 278-279頁透露,當年胡耀邦還曾根據薄一波的請求,派祕書去薄家聽了他的申訴;胡耀邦看到談話記錄後,當即寫了好幾頁的批語。

據滿妹指出,當年作出要替薄一波平反時,連鄧小平也吃了一驚,問胡耀邦說:「哦,這樣的案子你也敢翻?」幾天之後,連當時中共主席華國鋒也打電話「關切」,可見胡耀邦爲了替薄平反,是承受了極大的政治壓力。

1985年8月22日,在鄧小平八十一歲大壽時,鄧在北戴河擺了幾桌酒席,說在兩年後的中共十三大上全退。這在西方世界本沒有什麼稀奇,但在專制國家裏就莫名其妙的成爲了「絕密消息」。這是多麼荒謬。實際上鄧小平是想以此測試他身邊人對他的忠誠度。毫無疑問,這場考試總書記胡耀邦是不及格的。

按照正常人的思維,將心比心,經過了三落三起的鄧小平,經過了兒子癱瘓後的辛酸,卻要重複毛澤東到死不放棄權力的野心讓人難以理解。還記得一篇報道中談到鄧樸芳曾搖着簡陋的輪椅遠遠的望着中南海,他希望可以見到父母(實際上早已不在這裏),或者哪一位昔日的叔叔們,一望就是幾個小時。這是一個怎樣極其不堪回首的歲月。但是鄧小平有權後卻給別人製造比這痛苦百倍的殺戮。

總書記胡耀邦參加了那次壽宴,以爲鄧真的要按照憲法辦事,於是在與香港記者陸鏗交談時,將鄧要退休的消息透露出來,於是黨的總書記下臺,而且在批鬥中下臺。實際上鄧的這一行爲與他後來「殺20萬人,保20年穩定」的決策是一脈相承的。

1987年1月16日,普通黨員鄧小平決定讓總書記胡耀邦下臺。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薄一波主持了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名曰「民主生活會」。薄下的刀子讓恩人胡耀邦的心一直在淌血。會議到了最後,胡耀邦才明白過來,原來「處理學潮不力,放任資產階級自由化」等等罪名不僅僅是「嚴肅批評幫助」而是讓自己下臺啊。習仲勳拍案而起堅決反對,萬里也支持胡,稱這是「逼宮戲」。

但當時,鄧小平一言九鼎,會議開到了最後,胡耀邦含淚表示願意辭去黨總書記的職務。這場戲才立即落幕。

據現場目擊者回憶說,大家都走了,胡耀邦還呆呆的坐在那裏,當有人過去小聲提醒說會議開完了,胡耀邦邊往外走邊像個孩子一樣的失聲痛哭,他說讓他最心痛的是那兩個沒有良心的人,第一個就是被他從監獄裏解救出來恢復高位的薄一波。

據官方報導,1989年4月15號,胡耀邦在開政治局會議時心臟病突發去世。據私家透露,胡耀邦在家中因便祕導致心臟病突發,去世。

不管胡耀邦具體是怎樣去世的,當民衆聽到胡耀邦去世的消息,就自發前往天安門廣場進行悼念活動,這不但沒有讓鄧小平反思自己的行爲,反而非常吃味。

在1989年胡耀邦的追掉大會上,薄一波沒有出現。據說,傷透了心的胡耀邦家人決不讓忘恩負義的小人薄一波來添噁心。

胡耀邦去世了,薄一波又多活了十幾年。這些年人們沒有忘記胡耀邦,也沒有忘記薄一波。臨到最後一刻,胡耀邦去世時花圈如海,薄一波嚥氣時罵聲一片。

近日,胡耀邦的三兒子胡德華在北京住宅接受港媒專訪,談到胡耀邦1979年視察深圳,胡德華稱,父親當時知道有整村整村的人逃亡到香港,就算邊防部隊開槍阻止也要逃,「我爸心情非常沉重,就說不要開槍,跑就讓他跑,給大家一條生路,因爲就像柏林牆,開槍也擋不住,你說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好,但大家都往那兒跑」。

胡德華說,胡耀邦對子女的影響主要是身教,言傳不多,「第一是有骨氣,不向惡勢力低頭,堅持實事求是,這些方面都是現在的領導所需要的。」

不知道胡德華有沒有想到,中國共產黨就是盤踞在中國大陸的惡勢力,正因爲胡耀邦不向惡勢力低頭,堅持實事求是,所以才受到民衆的懷念和愛戴,也正是這一點,爲中共所不容,所迫害。直到如今。

胡德華提及其父胡耀邦時還表示,「中共高官中除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不知道還有誰希望懷念胡耀邦。」其實,凡是有人性的人都會懷念胡耀邦,只不過他們怕遭到迫害,而不敢公開與黨對抗而已。

胡德華應該看看《九評共產黨》系列報導,看看中共是個什麼東西,就會知道爲什麼中共從建黨以來就沒停止過打擊和迫害那些體制內有人性的人,包括他的父親胡耀邦,因爲中國共產黨是反人類的。△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82,36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