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幼學瓊林》有言:「良緣由夙締,佳偶自天成。」又說「結髮系是初婚,續絃乃是再娶」。那麼「結髮」和「續絃」的說法源自何來呢?
結髮
中華文化把夫婦之義看得很重,所以很重視婚姻之禮。《周禮》說結婚的意義:「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周代的禮儀告訴人,婚姻始於「敬慎」,始於「重正」,保持敬慎的心態、正式締結婚姻,這是爲自己的甜蜜家庭鋪墊穩固的基礎。
因此,明媒正配的婚姻,自古以來最被重視。「結髮夫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初次婚姻的配偶。「結髮人」是元配妻子的專稱。那爲何稱「結髮」呢?這是從婚禮中得來的名詞。
《儀禮.士昏(婚)禮》中記載:「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結婚之夕由新郎親自解下新娘系發的彩絲帶。周代婚禮有「脫纓」之禮,但還沒有見到「結髮」的做法,而漢代詩中就出現「結髮」一詞,如蘇武詩:「結髮爲夫妻,恩愛兩不疑」;同樣在漢代樂府古詩《孔雀東南飛》中也有「結髮同枕蓆」的詩句。
可見最晚在漢代的婚禮中就有了「結髮」之禮。洞房之夜,新郎新娘依照男左女右之序,各剪下一綹頭髮綰結束髮,作爲永結同心的信物。這是古人婚禮中的重頭戲,「結髮夫妻」的說法就從這古禮來的。
這種古禮,宋代民俗中也有記載,《東京夢華錄.娶婦》中載有「結髮」用品:「男左女右,留少頭髮,兩家出匹段、釵子、木梳、頭須(紮在髮髻上類似穗子的裝飾品)之類,謂之『合髻』。」男女雙方在結婚時出的匹緞、釵子、木梳和少許頭髮,都是用來「合髻」(「結髮」)用的婚禮必備用品。結髮之後,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交杯酒)。
宋代用「合髻」一詞代替「結髮」,作爲男女結合爲夫妻永結同心的象徵,兩者意義相通,「髻」字在古代通「結」,《說文》新附說:「髻,緫(通總)發也。……古通用結。」
唐代晁採《子夜歌十八首 其一》具體描寫了夫妻結髮的情境:「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髮。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
夫妻結髮,表示雙方永結同心的堅定心意,也是一種誓約,如古人詩中所吟的情義:「結髮爲夫婦,契闊誓偕老」。所以只有初次婚姻的元配(原配)夫妻才稱爲「結髮夫妻」,元配妻子才稱爲「結髮妻」。
續絃
古時以琴瑟(瑟琴)比喻夫妻,起源甚早,見《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後人從而就以琴瑟比喻夫妻,琴瑟調和、琴瑟和鳴比喻夫妻情感諧調融洽。如明代楊士奇《陳烈婦詩》所吟:「結髪爲夫妻,調琴弄瑟兩相宜。」《醒世姻緣傳》第五二回描述夫妻感情融洽如琴瑟調和:「少年夫婦,琴瑟調和,女貌郎才,如魚得水。」
琴瑟的絃斷了指妻子亡故了,斷絃後須續新弦才能再彈曲子,因此男子喪妻後再娶稱爲「續絃」。
「結髮」不僅是婚姻初結的甜蜜詞兒,更是百年的期許。結髮合一身,男女雙方爲共締家庭而放下自我是婚約的真諦,也是個人走向成熟的開始。經過婚姻相處的歷練,擔當起對誓約的責任,才得有「結髪夫妻日月長」的雋永回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