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很美的朗诵 很感人的散文:忆香港(图/视频)
 
宋闱闱
 
香港,保重!香港,前方再会!

【人民报消息】每一次,从香港回深圳,火车终点站是罗湖。都会的繁华灯火渐渐稀疏,群山是青暗的起伏,路程中开始现出黑的夜色,发亮的河流。就在此时,罗湖关到了。经过繁琐的验证、安检,走过火车站长长的栈桥,豁然一片的站前广场,喷泉池边永远坐着形容潦草的旅客,高大的方形建筑物,马路一律比香港宽,汽车也比香港的车辆大许多,按着喇叭不由分说地将路堵起来,行人自有分寸地穿行其间。此时想起香港,削薄入云的建筑,斑驳唐楼,精巧庙宇,泼溅的灯火——格外地像一个梦。 香港的感觉,于我,就是这样的,是一个梦。那样壮阔的城池,流丽的灯火从山巅肆意地流淌、溢满,铺到平地,仿佛一座熔浆流溢的热烈火山,双层的有轨电车一路叮叮当当地摇着铃,在巴士顶层望见的市井、楼厦,密集的繁体金箔字的广告牌,车窗外是流动的电影。中环办公大厦区的高楼,巍峨的石头墙壁一直树上去,誓与天齐,楼底大厅好似穹窿,人在里头走着,被亮灯时分的灯火海洋,流光泼溅的胜景所惊呆。 繁华的高架桥底下,有老人在虔诚地燃烧纸钱,打小鬼,和他的神灵喃喃沟通。有的时候,你会在大榕树下遇见浓墨重彩的老人,是刚刚从一个粤剧的票友会上散来的,身穿彩袍头戴彩冠走到人群里。 夜深的地铁站,走过锦衣夜行的女子,美得叫你永世难忘。曾经在铜锣湾一带,僻静的地铁站口,身边走过一个娇小玲珑的年轻女子,一身素净。一阵风起,掠过她青灰的长袍,掀起衬里,是玫红的颜色,还有她影影绰绰的耳环,纤细的脚踝,迈步时,皮鞋鞋底亮起的一抹朱色,原来,细节之美,是这样考究,这样精雕细琢的。我在她身后驻步,一直目送着她。 香港是一个名伶之城,光影里一代代的美女子,美的男子,倾国倾城,风华绝代。香港电影,是多少人少年时浓墨重彩的情有独钟?少时看过几乎所有1980年代、90年代港产片,等到我平常往来香港的时候,那个时代已经绝尘而去。盛宴散场的城市,依旧熠熠生辉,珠光宝气。每一次去香港,我都会在旺角下车,在攒动的人海里茫然又热切地乱走。亚热带灼热多云的天空下的这个城市,这一方活色生香的尘嚣市井,曾经流过多少好看的电影画面啊。想起尔冬升的电影《旺角黑夜》。旺角在他的镜头前,那样天真,那样罪恶,那样美,那样暴力,那样孱弱,厄运连连却又赤子情怀,死得再怨也无悔。仿佛是一个总和。《旺角黑夜》,在我心里,是港片时代的终结点。 于我,最心灵之旅的,是大屿山拜佛。辽阔的南太平洋的海水环绕青山。大佛端然盘坐于千山之巅。翻山,要涉水,这是迢递的一条朝圣路。海边的天空特有的洁白云朵,浮在山头,浮在海面,如莲花朵朵。缆车在海面缓缓上升,一路行经苍莽群山,就这样,山巅上的大佛出现了,他和缓地,静穆地、逐渐现入我的眼帘。宝相庄严,单手立掌。来不及,什么都来不及思想,只是眼睛一潮,泪就落下来了。 这就是香港的魅。它那样古旧,那样摩登,那样繁华,又那样沧桑,那样精致,又那样浩荡。还有那山海之巅的大佛,庄严、大美。 她于我,是须要经由罗湖关,才能抵达的奇幻梦境。 最早的罗湖关于我,是在张爱玲的书里的地名。1951年她从上海乘火车到广州,经罗湖关去往香港。彼时的罗湖关,是绿森森葳蕤的南亚丛林中的兵站,有长长的木吊桥搭在山间。过关时,士兵看着她的证件,问道:你就是写小说的张爱玲?她点头称是,心跳如鼓。解放军挥挥手,将她放行。待过得关口,担行李的挑夫飞跑起来,生怕那头会得翻悔。长长的木栈桥上,张爱玲也跟着跑起来,摇摇晃晃,踉踉跄跄……今时今日,依然读得出一种惊悚。她形容彼时的感觉,是“被人掐住了后脖子的凉意”。 又,苏珊·桑塔格也写到了罗湖关。她曾在1960年代进入闭关锁国的大陆。从美国飞抵香港,过罗湖关,到广州,而后一路北上。香港,是唯一的自由之地,身后有一个地狱般的大陆。 去看深圳博物馆,会看见一张旧照片,那是罗湖火车站的前世今生。1910年10月,罗湖火车站通车时的情景,穿戴着清代官袍补服的中国官员,戴礼帽着西装的英国绅士,他们的执著阳伞,戴宽檐纱帽,穿维多利亚式鲸骨长裙的夫人。火车头停在轨道上,开山的乱石袒露在阳光下,洁白到炫目,叫我感受得到照在石头上的灼热阳光,多年后依然刺目。这帧老照片,像一部殖民地电影里的镜头。终于,在照片的边缘,觅到一抹熟悉的山影,敦厚的,低低的,圆润的山形。是如今的火车站广场外,那一带起伏的青青山峦。 呵,这青山依旧,一百年前穿山而过的铁路轨道,也依旧在岁月里。 以罗湖关为基点,青郁郁蔓延的梧桐山脉,直到沙头角海湾,而今的山谷依然绵延着二人高的铁丝网,铁丝网边有兵站。山谷里流过的深圳河,是见惯不惊、深不可测的一河白水。两岸生长着芭蕉、长茅草。还有沙头角,汹汹的蓝色海水,海面上点缀着可爱的小岛。这里,亦曾是港片里的怒海投奔。 在博物馆见过一张旧日的纪实照片,铁锚拴着的一方界碑,在海水里,上头用中英文标示,分开深圳和九龙。是在殖民地初期,一方认为,海面的所属域应以潮落石出为准;另一方呢,则坚持水没石面,是为准则。海滩上遍布着风蚀的礁石,红土崖上郁郁葱葱的植物,大海上的水漫不经心地漫荡、消涨,这情景,是地老天荒的。而界碑身为道具,参与一场人做的戏。在热带直射的阳光下,兵分两路,演兵,演匪,演游泳高手,演海上溺毙的死尸,演幸运者,演倒行逆施的人,认真地,合做一场戏。月黑风高,波涛滚滚,一群群逃亡者,他们多来自广东本土,也有的人从遥远的内陆甚至北疆逃来的,汇聚在沙头角,红树林。踩着礁石默默下水,游出海湾,为了相依为命,大家用一根铁丝或者绳索连接彼此的手足,很多人死在途中,深夜寒冷的海水夺去了疲惫的身体最后的能量,被鲨鱼袭击,还有的上岸后被枪击。一个人死亡,在茫茫的黑夜里,往往意味着绳索上所有人的溺毙。退潮时的海水将他们送还到原处,天亮了,他们年轻的身体睡在沙滩上,像一群失去了海水后的鱼。 生死与共,是一句兑现了的誓盟。 游过去了的,则惊魂初定地上岸。扑面而来的,是一个魔幻的世界,色彩浓郁了许多倍,电车叮叮叮地走过,市声之外,狮子山巍峨,海水不再是危险的,海上有维港灯火,点点白帆。关公庙、天后宫、黄大仙,香火缭绕,人们跪在神像前,虔诚地求和拜。回首那月黑风高,命悬一线的泅渡夜,热带的阳光照下来,幸存者行走在人潮汹涌的街道上,恍惚地活下来,疑惑自己是一个鬼魂——本已在怒海投奔里,淹死了。那些游泳健将里,出息了许多人。香港的流金岁月,大抵也因为这些传奇人士的演绎吧!那些年我们读过的小说,看过的电影,莫不是传达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投奔怒海,在海的彼岸,有一个自由的小世界。它是弹丸之地,浓缩着一整个繁华的人世。 我已经好些年没有看见过香港了,如今每次在新闻里看见,都是百万市民在街头,为已所剩无几的、已然彻底失去的人权自由而游行抗争。我们已经逐渐看清真相——魔鬼统治着世界。我们已经在剧情的转折的晦暗中,行走太久。然而,我们生在一个被造物之神眷顾的时代,终于,我们会得沐浴光明!一如大屿山山顶的那尊大佛,佛光会得普照苦海中泅渡的众生。 香港,保重!香港,前方再会!△

太美且生动深耕的文字,朗诵和制作都很美很感人!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7/27/71178.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