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規模銳減 創歷史最大跌幅 黨媒試圖淡化(圖)
2025年2月11日發表
![](/rmb/article_images/2024/01/05/GettyImages-cn-police01s_czPJ9Gosmall.jpg) 資料圖:2020年10月8日,處於假期中的北京某處商業街道,武警正在巡邏,以及一名坐在巷口戴著紅袖章的警察。(Photo by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
【人民報消息】中國去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7.1%,創下歷史最大跌幅,而官方卻強調這是市場結構調整,而非外資撤離。面對外資投資規模的銳減,儘管中共黨媒試圖淡化外資下滑的影響,然而,分析人士指出,經濟下行壓力、政策環境變化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使外資在華經營面臨更大挑戰。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中共商務部上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達59080家,同比增長9.9%;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卻僅為8262.5億元人民幣,同比大跌27.1%。這一跌幅不僅創下歷史新高,也凸顯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環境的深刻變化。
中共黨媒唱響經濟外資未撤離
針對外資投資規模的斷崖式縮減,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於本週一(2月10日)在頭版刊文,試圖消除外界對「外資撤離」的擔憂。文章強調,中國外資流入模式正在調整,外資企業正從傳統製造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因此外資減少並非市場失去吸引力,而是「發展階段性變化」的結果。
對於官方「外資撤離論」不成立的說法,旅美經濟學者李恆青在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表示,《人民日報》的文章不過是「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一部分,而數據已經揭示了外資投資大幅下滑的現實。
「因為這些原因,還包括勞動力漲價、合規的原因疊加在一起,使得在中國投資不賺錢,另外投資壁壘還非常多。」他說:「最最重要的是政治制度的不透明,缺乏法治。」
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月初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認為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受訪美企比例下降至35%,而28%的企業認為投資環境有所改善。不過,仍有超過半數的受訪企業表示,對中共政府的開放承諾信心不足,市場的不確定性仍是影響外資布局的重要因素。
利潤下滑、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外資繼續承壓
因安全原因要求匿名的IT外企人士王先生向自由亞洲電臺表示,他所在行業的外資撤離趨勢已經持續多年,且勢頭明顯加劇。
「其實這幾年、我覺得大概差不多至少三四年的樣子了,整體是一個縮減的狀態。」他說:「其實也很好理解為什麼,我認為最大的關聯還是大的政治氣候的問題。有些禁運的東西,或者國內政策上的變化,或者潛規則,比如說有些招投標,有些要用國產化的東西。」
他以中國信息技術行業為例指出,政府近年來以國家安全為由,大力推動「信創」(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要求政府機構和國企優先採購國產軟硬體,排擠了外資產品市場份額。他說:「這已經不是新聞了,差不多有五六年了。最早叫『自主可控』,換了好幾個名詞了,比如『信創』,都有名單的。」
上述黨媒文章以沃爾瑪為例,稱儘管部分外資企業關閉門店或調整業務,但其在華投資仍保持增長。報導還稱,過去三年中國吸引外資規模連續突破萬億元人民幣,2024年的下降是前期高基數後的自然回調。同時,全球投資趨勢變化、服務業輕資產化等因素也影響了外資引入規模。但文章強調,儘管外部環境嚴峻,中國仍在持續擴大開放,歡迎高質量外資。
「一個充分競爭、市場開放的中國,外資企業必須拿出看家本領才能站穩腳跟。」文章稱:「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然而,除了市場環境變化,中共政府近年來對外企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強,也讓跨國企業的經營風險增加。自由亞洲電臺此前報導,在美國針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之際,中共監管機構正準備對美國科技巨頭蘋果發起反壟斷調查,而在此之前,谷歌已經成為中共當局的目標。分析人士當時警告稱,北京的一系列舉措加劇了跨國企業在華經營的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