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東北黑土變黃土(上) 中國飯碗能捧穩嗎?
 
【人民報消息】4、5月,中國東北進入春播時節,農民在田間地頭抓緊時序插秧播種,農忙腳步從早春的備耕期一路不停歇。「勤勞農民的春耕,把土地由黑轉黃。」方儉3月中旬拍下一幕幕翻耕、焚燒秸稈畫面,他從臺灣到東北推動「小農種碳」專案,也看見土壤退化的警訊。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糧食是全球重要的戰略資源,最近在關稅大戰和地緣政治壓力下,中國(中共國)積極升級糧食大計,3月初宣布擴大農業儲備預算,並將2025年糧食產量目標提升至7億噸,遠高於2024年設定的6.5億噸,同時計畫到2030年達到7.45億噸目標。3月底再發布新一輪農業發展藍圖,規劃在2030年前建成9,000萬公頃的高標準農田,大刀闊斧鞏固糧食安全底線。 東北是中國舉足輕重的大糧倉,佔了全國耕地的五分之一,糧食產量高達全國的四分之一。土壤被視為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當東北黑土逐漸變黃土,要達成增糧目標也格外吃力。 黑土變薄又變瘦 「土壤劣化是國際關注的議題,尤其東北是全球三大黑土區之一。」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名譽教授陳尊賢說,2017年他受邀至哈爾濱農科院和哈爾濱土壤肥料研究所交流,參加土壤有機碳論壇,「當時就討論到黑土肥力和有機碳明顯下降,會後也現場考察萬畝田試驗區。」 攤開中國(中共國)科學院2021年發布的《東北黑土地白皮書》,近60年,東北黑土耕作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部分地區甚至下降了50%,而且局部地區黑土層厚度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60至80厘米,下降到當前的20至40厘米,這一連串的數字意味著黑土變「薄」又變「瘦」,生產力也大打折扣。 表土是含有最多有機質且最肥沃的土壤層,陳尊賢指出,以表土30公分厚度來看,大概佔一公尺剖面深度的總碳存量或土壤肥力的50%至60%,而表土50公分厚度的總碳存量或土壤肥力大概佔75%,也就是說整個土壤層中最肥沃的就是表土30公分深。 「國際上評估黑土退化程度可以從土壤沖蝕速率、土壤碳含量或碳存量來檢視,這3個指標因子在中國東北都明顯減少。」陳尊賢說,他進一步分析黑土地白皮書的數據,「60年表土流失近40公分厚度,算下來大概每年表土層被帶走88噸的土壤,在國際上來講,這屬於流失嚴重等級。」 陳尊賢參照中國(中共國)農業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中國東北黑土》,書中提到東北黑土耕作層的有機碳含量約4%,土壤表土30公分厚度的碳儲存總量大概是144噸,過去60年有機碳減少30%,這樣算下來,每年每公頃大概損失0.72噸的碳,碳存量流失相當嚴重。 土壤的碳儲存量不僅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而且有利於確保糧食產能,早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大會就提出「千分之四倡議」,透過每年增加0.4%的土壤有機碳含量,藉此與人類活動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抵。「要達到千分之四目標,大概每年每公頃增加1至2噸有機碳就夠了。」陳尊賢說明,「可是東北黑土耕作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大概每年每公頃減少0.72噸,所以在這個狀態下,土壤碳存量不太可能增加。」 3年前,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一股腦兒投入「小農種碳」專案,積極回應「千分之四倡議」—把碳種回土壤,這也是全球第一個正式進入土壤有機碳減碳國際認證的專案,他以臺灣為起點,逐步拓展至日本能登半島的石川縣、中國黑龍江省五常市。 從去年秋收到今年春耕時節,方儉風塵僕僕在東北黑土地上採樣,展開基礎線調查,「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變化很大,就是高高低低的。」他在初步採樣中窺見變異性,「在同一個區塊裡面,我們可能測到3%,也可能測到6%,它的不確定性很大。」 北大倉榨乾黑土地 中國(中共國)科學院的專家團隊直指,「不合理墾殖和耕作是導致黑土地退化的主因。」上世紀5、60年代以來,東北黑土地的開發利用按下加速鍵,由「北大荒」大躍進為「北大倉」,2005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約為1,910萬公頃,2021年增至2,866萬公頃,增幅超過50%。 然而,長期高強度的開發造成地力不斷被削弱,相關研究顯示,玉米產量隨黑土厚度減小呈現明顯下滑趨勢,每侵蝕1厘米表土層,玉米每公頃減產123.7公斤。 「我當時去看他們的試驗田和實際操作,耕種的機械、設備都很大,像是大軍般在北大倉大面積操作,而且幾乎都全自動化。」陳尊賢提起東北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玉米產量降低代表土壤表土流失非常嚴重,因此做好水土保持管理是重要工作。」 此外,耕地的大幅開墾也會加劇侵蝕溝發展,2019年一篇刊登在《地理期刊》的研究發現,東北黑土區的溝壑侵蝕狀況日益嚴峻,而且以耕地的侵蝕裂度增長速度最快、侵蝕面積最大。陳尊賢提醒,坡地耕作也是黑土地的致命殺手,暴雨來的時候,坡地沖刷會更嚴重。 田地少了秸稈保護 秸稈離田也是當地普遍的現象,「我當時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作物殘渣沒辦法回到田裡面?他們跟我講有兩個理由,一個是玉米稈很粗很大,回到田裡會影響到接下來的耕種。」陳尊賢印象深刻說,「還有一個原因,農民帶走玉米稈、賣給做煤炭的,變成燃料使用,農民就有直接收益。」 陳尊賢表示,玉米果實和作物殘渣重量是1:1,也就是每公頃採收10噸玉米產量,作物殘渣也有10噸。這些作物殘渣可以保護土壤,還具有肥料效益,一般來講大概可以提供180公斤的氮肥、90公斤磷肥,還有至少5、60公斤鉀肥,你帶走以後,有機碳也走了,氮磷鉀養分也都被帶走。 他以美國密西西比河沿岸的黑土區為例,當初也發生土壤流失、產量降低問題,尤其大洪水過後土壤流失嚴重,後來農夫收成玉米同時把玉米稈切碎,回歸到土壤,這樣子的話可以作為很好的土壤保護,養分也可以回到土壤。 肥料能養肥黑土? 「現代農業追求最大產量,不過,最大產量最後是不是得到最大的產值?你可能前面5年、10年產量非常好,但後來你要不斷地靠重肥、重藥去維持它。」方儉點出土地過度利用的惡性循環,「大量使用肥料會讓土壤酸化,而且作物質量也會比原來糟糕,因為有機質越多的話,你種出來的作物、莊稼風味會越多。」 根據統計,1980至2021年,東北地區的化肥施用量由4.57百萬噸增加到7.42百萬噸,漲幅高達62%。然而,過量的化肥反而扼殺土壤,不僅加劇耕地退化,同時降低農民種糧的收益。 五常是中國最好大米的產地,高身價被封為「米中貴族」,方儉和農民打交道時聽聞他們碰到的問題:「(五常大米)原來的稻花香好像沒有以前那麼香,口感沒有以前那麼好了。」△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5/16/90528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1. 習發動兵變失敗 軍中勢力被大清洗 (11,731次)

2. 民眾絕望至極 中國大面積失業潮蔓延!(視頻) (11,269次)

3. 蔡奇改調 祕書長們要聽新中央指令 (10,390次)

川普: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調任駐聯合國大使(圖)
4. 川普: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調任駐聯合國大使(圖) (10,258次)

兵變失敗習將下臺 中共變天傳言紛飛(圖)
5. 兵變失敗習將下臺 中共變天傳言紛飛(圖) (10,172次)

【特別報導】李洪志師父工作和生活點滴(視頻)
6. 【特別報導】李洪志師父工作和生活點滴(視頻) (9,742次)

乾淨世界母親節2025 立即上傳🌷(圖)
7. 乾淨世界母親節2025 立即上傳🌷(圖) (8,712次)

8. 他征服40多國 卻被一隻神獸嚇退?!(視頻) (7,788次)

中國航司停收波音飛機:關稅戰背景下的自損之舉(圖)
9. 中國航司停收波音飛機:關稅戰背景下的自損之舉(圖) (7,688次)

10. 外星人劫持太空人?(視頻) (7,659次)

政治驚悚電影《傀儡師》(The Puppeteers) 今日上演
11. 政治驚悚電影《傀儡師》(The Puppeteers) 今日上演 (7,289次)

12. 美國CIA公開策反億萬黨員 傷害性較強侮辱性更大 (7,232次)

13. 螞蟻集團不再姓馬 (7,126次)

14. 文化部山東籍副部長卸任 與彭麗媛有關? (7,043次)

「微電影」公開策反中共官員洩密 CIA局長:熱線已開通(圖)
15. 「微電影」公開策反中共官員洩密 CIA局長:熱線已開通(圖) (6,885次)

16. 日內瓦談判中方突然中途退場 美方直擊中共命門 (6,845次)

美將軍:張又俠身帶弓 中共走到末期(圖)
17. 美將軍:張又俠身帶弓 中共走到末期(圖) (6,808次)

18. 美國存在遍佈全國的地下祕密基地 (6,792次)

19. 三十年一場夢 中國夢醒時分?(視頻) (6,697次)

20. 特斯拉捉鬼 神祕訪客現身靈堂(視頻) (6,695次)

北京上海消費斷崖式下跌 首季GDP虛假硬槓貿易戰(圖)
21. 北京上海消費斷崖式下跌 首季GDP虛假硬槓貿易戰(圖) (6,552次)

22. 官媒「五一」弱化黨魁又釋信號 (6,540次)

23. 華南理工大學院長與教授實名發表反獨裁檄文 (6,508次)

24. 中國豆腐渣工程遍地 70年產權 30年危樓(視頻) (6,410次)

25. 迎賓禮儀又現變化 再證習失外交主導權 (6,391次)

美國嚴禁「赴美生子」中國孕婦「美國夢」碎(圖)
26. 美國嚴禁「赴美生子」中國孕婦「美國夢」碎(圖) (6,357次)

27. 黨刊高規格迎青年節 胡溫控局並非傳聞 (5,840次)

中國醫療淪為活摘器官的冷血機器(圖)
28. 中國醫療淪為活摘器官的冷血機器(圖) (5,694次)

多麼痛的領悟!(圖)
29. 多麼痛的領悟!(圖) (5,636次)

30. 天下奇譚(242)南方秀才救人一命 十幾年後在北方得善報 (5,553次)

【唐青看時事】孫力軍案跨國追捕 馬雲捲入(視頻)
31. 【唐青看時事】孫力軍案跨國追捕 馬雲捲入(視頻) (5,484次)

小說:大梁英雄傳之王者歸來(8) 盛會2(圖)
32. 小說:大梁英雄傳之王者歸來(8) 盛會2(圖) (5,298次)

【唐青看時事】終結症狀爆發 北京三線告急(視頻)
33. 【唐青看時事】終結症狀爆發 北京三線告急(視頻) (5,255次)

34. 2025法拍房量增價跌 房市雪崩金融海嘯在路上 (5,225次)

35. 習近平內外交困七件事 (5,204次)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