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境外蚊子惹祸?粤惊爆478人染基孔肯雅热 无特效药和疫苗(图) |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药和疫苗。(网络图片) |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程曦报导)7月15日,一则「佛山顺德区确诊478例基孔肯雅热」冲上大陆微博热搜第一,截至目前搜索量达到 1123654。据大陆媒体报道,中国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7月15日通报了一起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称,截至今天(7月15日),顺德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通报中最显眼的是4个字「境外输入」。据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药和疫苗。
通报称,7月8日,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经主动病例搜索和检测,截至7月15日,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广东汕头疾控7月15日也发布消息称,近期从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或正在发生本地疫情的地区(如佛山顺德)回汕后,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
据「广东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目前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110多个国家已发现基孔肯雅病毒,该消息称,如今该病借助气候变化与跨国旅行快速扩张版图,大陆口岸也持续面临输入风险。若出现手脚小关节剧痛、高烧不退、出皮疹等症状,需警惕基孔肯雅热。
南方都市报报道,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感染科主任白红莲就基孔肯雅热做出提醒: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已进入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期,她呼吁,广大市民需增强防控意识。
封面新闻记者检索公开文献发现,佛山顺德区的此次疫情,是201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基孔肯雅热本地暴发事件中,确诊人数最多的一起。
中疾控参与的《2010-2019年中国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研究显示,2005年以来,该病毒在非洲、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群岛引起多次暴发,全球范围内基孔肯雅热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不断上升。2008年,中国首次在海外归国人员中检出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2010至2019年,中国(不含港、澳、台)共报告基孔肯雅热突发疫情事件61起,累计报告输入性病例94例,本地病例425例,合计519例,未出现死亡病例。
有网友说,通报说都是轻症,但政府大张旗鼓的宣传,看来背后大有文章。
还有网友表示,骗鬼吧!怎么可能都是轻症?死了人照样隐瞒。
也有网友表示担心,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取自基马孔德(kimakonde)语中的一个词,意思是「变成歪曲的」,描述病人因关节疼痛而弯腰的样子。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CHIKV 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其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在疫情流行期间,人类作为病毒的主要宿主,蚊子叮咬感染个体后会携带病毒,进而传播给更多人,形成传播循环。
感染基孔肯雅病毒有哪些临床症状?
CHIKF 的典型特征是急性发热和剧烈关节疼痛,疼痛可持续数周甚至更久。关节炎通常呈对称性,主要影响手腕、膝盖、脚踝和手部关节。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肌痛(尤其是下背部和腿部肌肉)、腱鞘炎、皮疹等症状,关节炎常导致关节肿大和敏感。
慢性关节炎是 CHIKF 的严重并发症。此外,该疾病还可能引发眼部疾病,如巩膜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结膜炎和葡萄膜炎等,其中视网膜炎较为常见,且通常具有自限性。
如何治疗?
目前无治疗基孔肯雅热的特效药物和疫苗,主要采取降温、止痛等对症处理;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基孔肯雅热主要在哪些地区流行?
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流行,病例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该病流行的非洲国家和地区主要为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扎伊尔、塞内加尔、安哥拉等。基孔肯雅热也在亚洲的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家流行。△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7/15/91401.html |
|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