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和笕桥航校恳亲会的故事
 
张菁
【人民报消息】民国初年,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1930年,蒋介石决定在原中央军校航空班的基础上,择址杭州笕桥,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1932年日本军阀发动一二八事变后,众多爱国青年学子投笔从戎,走上了从军习武的救国之路,笕桥航校第一至六期共培训学员663名,被誉为「中(华民)国空军的摇篮」。 1932年秋笕桥航校三期培训班开始招生,吸引了全国7000余名在校或毕业的大学生报考,最终仅录取了43名,其招生录取条件之高可见一斑;之后又招录了42名高中毕业生;再加上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航校南下的学生;还有由美国「华侨航空救国会」资助回国的华侨青年;以及30名南京陆军官校转来的八期学生,共计130多人。 到三期学员毕业时,仅剩63人,淘汰率超50%,之后又有近一半的人为国捐躯,血洒长空。 他们90%都来自小康甚或富裕家庭,当时,能够读书至高中、大学的可谓凤毛麟角,然而,这些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青年学子却甘愿抛弃自己的学业、爱情、财富等,投笔从戎,甘愿以身殉国,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眼看著国家被日本人所侵略,同胞被人欺凌,他们责无旁贷,必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笕桥航校成立之初,蒋介石兼任校长,副校长毛邦初代理校务。1934年4月,周至柔奉命接掌航校。 航校毕业证书即为「成仁取义」聘书 1934年12月30日,在笕桥航校三期学生毕业之际,为了号召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空军行列,更为了提振中国军民同心抗日的决心,中央航校决定借毕业典礼之机举行第一届空军恳亲大会。 据姜献祥将军回忆录中记载,中央航校史无前例地邀请毕业生家长出席这次毕业典礼,并为此花费巨大的精力和经费。每位毕业生或教官可以邀请两位贵宾,由航校负担其全部旅费(头等车船)。而当时由于来自地区的不同,所以花费迥异。如:来自四川的两位贵宾的来回旅费高达1500余元,而周边的江浙地区,仅需200元左右,即便如此,很多身处东北沦陷区的家长却无法参加。学校在车站、码头接待各位家长,并安排在风景优美的西湖边住宿,当时有暖气设备的旅馆双人房仅需一元五角就可住下。 来到航校后,很多家长才第一次了解到儿子这两年所学为何,有一位来自华北农村的同学,他考入航校是瞒著双亲的,只告诉家里自己在南方读大学。当他不识字的母亲进入校园,看到儿子全身戎装,才恍然大悟:「这哪里是上大学,这是当兵呀!」 一进入校园,那块雕刻著校训的石刻立刻映入家长的眼帘,「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很多家长当场潸然泪下,因为他们如此优秀的儿子,本可以选择到海外留学或拥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他们却选择了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为国尽忠。 12月30日,是典礼盛会的第一天,早上全体毕业生、师长、教官及家长齐聚礼堂,来宾中有蒋介石、宋美龄、陈诚、孔祥熙、熊式辉、张伯苓等10余人。蒋介石首先致训词,然后毕业生代表佟彦博致答词。继而毕业生中名列前十的同学步出行列,分别以正步迈向台前领取毕业证书,最后由一名同学代表全体同学领取毕业证书。而他们的毕业证书,则是一本「成仁取义」的聘书。 「成仁取义」取自「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语出自《论语》和《孟子》,意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中华民国的第一批飞行员们心怀抗日救国的理念,抱著「我死则国生」的精神,毅然迈向为国家而「成仁取义」的战场。 毕业生代表佟彦博在致词中首先感谢师长的栽培,并表示痛恨日寇的侵略、立下报仇雪耻的决心,并将誓死效忠国家。而他本人则忠实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先于1938年5月19日与徐焕升分别率领机组,驾驶「马丁」轰炸机远赴日本空投十万份的反战宣传单,后于1944年1月4日于成都殉国。 中央航校第一届恳亲会 蒋介石:各位家长就是我的家长 毕业典礼后,张伯苓被推举为家长代表,张伯苓先生是南开大学校长,其子张锡祜即为航校三期毕业生。在当时华北的紧张局势下,张校长不畏日本人压力,公开提倡航空救国,并鼓励南开大学及南开高中的学生投笔从戎,因而先后有10余名南开校友进入航校,成为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 之后,家长由学生们带路参观了航校校园及生活寝室,在寝室默默呆坐的赵文瑞因父母仍在沦陷的东北无法参加毕业典礼,而郁郁寡欢。姜献祥的母亲亲切地邀请他加入参观的行列;郑少愚85岁的父亲是千里迢迢从四川赶来的,也面带喜悦地参观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之后,全体家长回到礼堂自由落座,准备参加晚宴,操著不同乡音的家长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则由学生们代为翻译。 晚宴开始前,蒋介石非常感性地对各位家长说:他们是你们的子弟,也是我的子弟;各位家长就是我的家长,大家同甘共苦,团结一致,共同来抵御外侮。 家长代表张伯苓发言表示,家长们放心将子弟交给国家,并勉励全体毕业生应服从命令,效法岳飞精忠报国。 晚宴期间,蒋介石沿著每条长桌,一一举杯向每位家长致意并请家长干杯。 晚宴结束后,航校招待家长们观看了蝴蝶主演的电影《姐妹花》,很多家长都是第一次看电影,感到很新鲜,剧中一对姐妹花不同的命运,令很多家长不时地擦眼泪。 电影放映结束后,航校派专车将家长们送回10余里外的杭州的旅馆。 第二天空中分列式和特技表演 家长乘坐运输机游览西湖上空 12月31日,首先开始的是空中分列式表演,全体毕业生和飞行教官共襄盛举,以一个百余架飞机的大编队,完成了空中阅兵的空中分列式。 飞行大编队先向南飞到钱塘江上空集合,四批九机编队的弗力机、四批九机编队的道格拉斯机、一批九机的可塞机,和三中队的30架诺机顺序升空。然后,飞行编队向北按顺序飞向杭州城,并沿著沪杭铁路,飞向阅兵台前通过。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的空中编队分列式。 之后是空中特技表演,由毕业生中特技飞行的佼佼者乐以琴和吕淳基驾机表演,他们在低空打滚、翻筋斗、尾旋、俯冲、倒飞、垂直上升等,精彩非凡,得到了来宾和家长们的交口称赞。 接著,航校又安排了一个独特的活动,那就是邀请各位家长分批乘坐军用运输机,飞至西湖上空进行空中游览。运输机上捆绑了20多张籐椅,以供家长乘坐,胆大的家长们怀著好奇的心情走上飞机,对他们来说,很多人此次来杭州是第一次乘坐火车,飞机更是第一次看到,更别提坐著飞机上天游览了。 乘机结束后,所有乘坐的家长都面带喜悦,感到无比满足和兴奋。他们至此也对自己儿子未来的工作有了些许的了解,姜献祥的父亲感叹道:可惜他年纪老了,若时光倒流,他也会学飞行,高高在上,无远弗届,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呀! 航校在家长们离开前一天下午,举办了临别茶会,由蒋介石亲自主持,并亲手赠送每位家长杭绸两匹,「坚苦卓绝」拷贝横匾一幅,及杭州特产一盒,结束了这次隆重而温馨的恳亲会。 第二天,家长们在学生们的陪同下返乡。 「飞将军」衣锦还乡 荣归故里 当年中央航校毕业生陪同家长返家,都在其家乡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因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中,很多人都不知道飞机为何物,而他们的家乡竟然出了一位能驾驶飞机的「飞将军」,这令大家不胜向往。 姜献祥将军的回忆录中记载,他们返家乘坐的火车到达时,虽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但到车站来迎接他们的有四五十人,车站上没有电灯,大家都提著灯笼照明。车站的站长也在站台上等著接他,虽素不相识,站长看著姜献祥全身金闪闪的佩挂,笔挺的军服,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飞将军」。 当晚回到家中,烛光下亲友们欢叙一堂,聊起毕业典礼和恳亲会的情形,以及飞机表演的精彩,乘坐飞机的经过,父亲更是给大家展示了蒋介石赠送的礼物,亲友们惊讶地赞道:「啊呀两匹大绸呀!值很多钱哩!」 同村的邻居、亲友纷纷来探望,亦争相目睹蒋介石所赠礼品和配剑。 姜姓宗祠也差人转告父亲,要姜献祥择吉日去祠堂祭祖。宗长曾在前清时得有功名,他说:「我们家族清朝出了几位举人和秀才,民国以来还没有大学生,尚海的儿子读过大学,又在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应该比大学生的功名为高。况且他是我们江山县一带第一位驾飞机的,所以他必须来祠堂祭祖,以增荣燿。」 他们要求姜献祥必须全副武装,佩戴齐全,并指明必须佩戴蒋介石所赠配剑。姜献祥惟命是从,但提出一个要求,自己身著代表国家的军服,不能下跪。 祭祖当天,观礼的有百余人,相当的隆重。「我照司仪的口令,行礼如仪,只是不跪;祠堂里摆了好几桌酒席,请了当地最高首长——连长、乡长、警察巡官、小学校长等,可算是一种殊荣。那时,虽然已民国23年,然古老的风气依然存在,我享受著残余功名的滋味,确实令我感到十分的荣燿。」 结语 这些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教育的民国年轻的飞行员,怀著一颗拳拳的爱国救国之心,进入笕桥航校学习,并牢记和实践了笕桥航校的誓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正如自称「百龄笕桥老兵」的五期学员张光明将军所述,「八年抗战,1600位飞行员壮烈牺牲,他们全部是30岁以下的青年,他们用青春热血谱写了中华民国空军光荣的战史,捍衞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生存权。」 高志航、阎海文、沈崇诲、刘粹刚、乐以琴、罗英德、姜献祥、张锡祜、李桂丹、吕基淳、巴清正、陈怀民……这些毕业或任教于笕桥航校的中华民国空军英雄们,正是他们所具备的勇气和信心,唤醒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的决心和斗志,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民报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