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北戴河異象 四中全會前人事風暴?(視頻)
 
【人民報消息】北戴河的夏天,又開始變得不安靜。 蔡奇第三次在這裡公開露面,但這回,他的講話內容明顯降溫,陪同官員名單也出現變化。過去習慣被高調歌頌的名字,這次被刻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熟悉卻又微妙的措辭——「黨中央」。 這不是普通的例行活動,也不是簡單的夏季慰問。這更像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權力重組,表面平靜,暗流洶湧。 10月,中共即將召開延宕已久的四中全會。而從歷史經驗來看,四中全會一旦涉及人事變動,往往伴隨的是政局的劇烈震盪。 這支影片,從北戴河的異動細節開始,帶你理清一場潛伏中的高層鬥爭,如何在「規矩不變」的名義下,悄悄改寫權力的走向。 8月3日,中共常委蔡奇出現在北戴河,說是「慰問暑期休假專家」。乍一聽,好像挺正常的,對吧?但你要是細看,就會發現——這裡頭,藏著兩個很不對勁的地方。 先說背景。從2023年開始,蔡奇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在北戴河亮相。2023、2024、到今年2025,連著三年了,看起來像是個慣例,但這回的內容有點變了味。
第一個異常:吹捧習近平的「熱情明顯降溫」。 2023年那次,蔡奇可是拚了命在誇習近平,什麼「重大部署」「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滿篇都是。 到了2024年,這些誇張的詞彙就開始縮水,只剩下「重要指示」。 結果到了今年2025年,直接連「習近平」三個字都不太提了,改口說是「黨中央重視人才」「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這個轉變,是不是有點冷淡得太突然了? 第二個異常:口徑從「習一尊」變成了「集體領導」。 這不只是蔡奇個人的措辭問題,而是中共高層現在整體的「風向」變了。尤其從今年7月的三中全會以來,外界開始頻繁聽到關於習近平健康不穩、內部權力動搖的消息。 甚至連黨媒、軍報都開始弱化「一尊」的說法,強調什麼「黨中央領導」啦、「集體決策」啦,這可不是隨便寫寫的。 所以,蔡奇在北戴河這一連三年的發言,其實像是在默默畫出一條時間軸,從狂熱追捧,到溫和低調,現在變成了刻意保持距離——這說明什麼?或許,比我們看到的還要複雜得多。 不只蔡奇的講話變冷了,他身邊的人也開始「換臉」了。 這次在北戴河陪他一起露面的副國級官員,比去年還少了一位。 2023、2024年,蔡奇出場時,旁邊都有三位副國級官員作陪,分別是——李干傑、諶貽琴,還有全國政協副主席姜信治。陣容齊全,看起來像個高配班底。 但今年呢?姜信治突然不見了,只剩下李干傑(其實已經換成石泰峰了)和諶貽琴在場。這種「少一個人」的畫面,在中共這種講究排場、講究「誰站哪裡都代表信號」的系統裡,不能不讓人多想。 姜信治不是個小角色,他可是副國級,還是長期把持中組部的老將,在那兒一待就是快十年。他的缺席,是退休了?還是被「安排」去休息了? 再來看整個人事布局變化,更讓人頭皮發麻。 今年4月,石泰峰和李干傑突然對調——石泰峰去中組部,李干傑調去統戰部。這兩個人都不是無名之輩,尤其李干傑,跟習近平、陳希都是清華系的老校友,原本仕途一帆風順,現在卻好像踩了剎車。 更玄乎的是,李干傑調職之後,中組部好幾個高官接連被查、被調走,甚至連他老鄉都接二連三落馬……這已經不是巧合了,是不是有人出事前「順便把帳清一清」? 再看7月1日,黃建發這個名字也突然冒出來。他首次以「協助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身分公開露面,而且出現在新疆黨委書記交接的現場,這可是大場面。他的出場,基本等於官宣——已經晉升正部級了。 其實早在2月,黃建發就被安排坐在中共外事系統要員中間,座次直逼劉建超跟曲青山,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要重用他啊。 所以我們回頭來看,姜信治這次的「缺席」,很可能就是已經被黃建發給「接棒」了。 這一連串的動作放在一起看,會發現中組部這條線——從部長、常務副部長,到副部長,正在悄悄換血。 別忘了,中共的北戴河會議,還有年底的四中全會,正是敲定下一屆領導人事安排的關鍵時間點。這時候,中組部的人事異動頻頻,絕對不是閒著沒事在「調班表」。 這背後,很可能就是中共內部正在上演一場暗潮洶湧的高層權力重組戲碼——只是還沒到正式揭幕的那一刻。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這麼多人事異動,是不是跟即將召開的四中全會有關? 沒錯,接下來這一場會議,恐怕才是真正的大戲開始。 7月30日,中共中央開了場例行的政治局會議,終於敲定了拖了一整年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會在10月召開。雖然沒有公布精確日期,但照過去慣例,大概就是10月中下旬。 別小看這場會議,它可能會牽動未來五年甚至十年的高層權力布局。所以,不只中國人盯著看,很多外國政府也在密切觀察。 那麼問題來了:這次四中全會,會不會牽涉到高層人事變動? 雖然中共還沒鬆口,但從過去的慣例來看,也不是不可能。 我們來快速複習一下中共全會的套路。一中全會是換屆大會,決定中央領導班子和軍委高層;二中全會安排國家機構人事;三中全會是改革大議題的主場;四中到六中每年一次,看起來像是在處理經濟、三農、黨建這些日常議題,但你可別被表象騙了,因為一旦權力失衡、局勢不穩,這些例會也能變成臨時的清場機會。 特別是在北戴河風聲鶴唳的當下,從「習核心」轉向「黨中央領導」的風向已經呼之欲出。如果四中全會真要動人,那也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蓄謀已久的「定向調整」。 所以,10月這場會議,不只是紙上談經濟那麼簡單,搞不好,才是中共高層鬥爭的分水嶺。 雖然中共全會看似有固定流程,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黨內氣氛有變,四中全會也不是不能動刀子,歷史上就有不少先例。 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9月的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那次表面上是為了討論《七五計劃》的草案,但實際上,會議重點是要推動高層換血。當時全會同意了包括葉劍英、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在內的64人,不再擔任中央委員或候補委員。理由嘛?都寫的是「健康原因」,但懂的人都知道,這種大規模請辭,其實就是一次禮貌性退休潮。 再來看1989年那次,更經典也更可怕。當年6月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六四事件」,學生運動遭到鎮壓,而當時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因為同情學生、反對動武,結果就被小圈子給「清出局」了。 根據趙紫陽後來的回憶錄,真正拍板撤換他的人,不是在政治局會議上,也不是什麼正式討論,而是5月20日在鄧小平家裡開的一個「老人會」。當時政治局常委五個人,只有三人被邀請:李鵬、姚依林、喬石;趙紫陽和胡啟立根本沒被通知。與會的還有一堆元老:陳雲、楊尚昆、李先念、王震……大家一拍板,趙紫陽就涼了。 但中共講究程序正義(當然,是「表面程序」),還是要有個檯面上的流程。所以,沒多久就緊急召開十三屆四中全會,正式通過撤職報告,把趙紫陽一連串的職務全給拿下——不只總書記、政治局常委,連中央軍委副主席也不留。 與此同時,也宣布了江澤民接任總書記,宋平、李瑞環進入政治局常委,還有一系列書記處調整。這一波操作簡直像是「高層版本的人事地震」。 所以說,四中全會看起來像例會,其實也是暗潮洶湧的風暴中心。當黨內需要換人、需要清場、需要立威的時候,全會就成了合法包裝的工具。 問題是,今年10月,會不會再來一次這樣的操作? 其實,不只是八九年的那一次,歷屆中共的四中全會,都可能暗藏關鍵人事調整,甚至涉及換總書記、換軍委主席這種「改寫局勢」級別的大事。 1999年召開的十五屆四中全會,表面上主題是國企改革,結果呢?會上直接增補了胡錦濤為軍委副主席,還撤銷了許運鴻的候補委員資格,開除黨籍,動作毫不手軟。 再來是2004年那場十六屆四中全會,這場會議很關鍵。因為它不只通過了一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更重要的是,正式宣布胡錦濤接替江澤民,出任中央軍委主席——也就是說,江澤民戀棧兩年後,終於被請下台。而在同一場會議上,田鳳山也被撤職、開除黨籍,可見當時的整肅力度並不輕。 2014年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也一樣動刀。那次確認了對李東生、蔣潔敏、楊金山、王永春、李春城、萬慶良等人的開除黨籍處分——每一個都是重量級的名字,說是「反腐」,其實更像是一場政治清場。 所以,你會發現,所謂的「四中全會只談政策不談人」這種說法,根本不成立。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只要中共內部有需要,四中全會就能搖身一變,成為高層大換血的舞台。 再說說眼前這一屆。本來該在2023年秋天召開的三中全會,居然拖到2024年7月才開。這個延遲將近一年的操作,也絕對不尋常。當時外界有不少猜測——一說是黨內意見分歧太大,沒法統一口徑;一說是疫情過後經濟太慘,改革方案拿不出來;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些中央委員出事了,但還沒處理完,開不了會。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指向同一件事:黨內出了問題,而且不是小問題。 去年夏天,三中全會終於補上之後,整個高層,尤其是軍方,接連出現異常。軍委領導大換血,火箭軍高層連環落馬,甚至連習近平本人的健康狀況,也傳出風聲。據說他已經無法長時間主持政務,權力正慢慢從他手中滑走。 中共當然不會承認任何異常,但這些傳聞到底是不是空穴來風,10月的四中全會,就可能給出答案。 這場會議,會不會真的動到習近平的位置?又有哪些熟悉的高層,可能突然消失,或者意外現身?歡迎你在留言區留下看法。 ——《紀元焦點》製作組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8/6/91706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2025年8月6日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