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5年9月17日
發表
人氣:1,594
分享:
|
|
在這件事上,習會否明知不划算也要孤注一擲? |
|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李昱報導)中共會不會武統台灣,什麽時候攻臺,最近美國知名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發佈「重新思考威脅」的報告。鉅石智庫創辦人吳奕軍在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介紹並評論了該份報告。
這份「重新思考威脅」報告似乎顛覆了近年「北京隨時可能武力犯台」主流敘事主張。該報告認爲,北京全面入侵台灣的可能性相當低,遠低於許多政策圈與媒體所傳播的想像。主要理由有三:侵台戰爭代價太高昂、中共領導階層傾向非戰手段、國際反共聯盟國家合作的高度嚇阻作用。
這份報告指出,中共侵台戰爭的代價極為沉重。北京將面臨國際經濟制裁、全球供應鏈斷裂、南海與台海大區域海域航運中斷、涉險區域外資大量撤離、中國金融體系崩潰的危機,加上台灣與中國之間高度的經貿依存,實際上所謂的武統不僅只是雙方的對外戰爭,也是經濟自殘。對中共而言當然不划算。
其次,中共侵台軍事執行難度是「惡夢」(nightmare)等級。跨越台灣海峽的兩棲登陸戰役,會名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複雜的軍事行動。中共軍方雖然積極擴軍,但在遠距投送、後勤維持、海空制權等方面,差距仍相當遙遠。
報告從現實來分析,中共偏好使用「非戰手段」,例如透過《反分裂國家法》、經濟脅迫、武力施壓、恩威並施、法律戰、認知戰,以及多種灰色地帶行動,逐步蠶食台灣的國際空間,削弱台灣人的心理韌性與抗共保台意志、對中共的威脅麻木。
基於以上理由,史汀生中心報告認為:至少在短中期之內,武力侵台不會是北京的首選,並非立即可行的軍事方案,而更像是威嚇與政治工具。
吳奕軍則認為,史汀生中心報告僅以「理性分析」來判斷台海風險,恐怕過於樂觀。
他分析,習近平強調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建立在所謂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完成統一大業」敘事上。他的「非理性決策」風險恐怕遠高於民主自由國家所能想像與準備。
中國經濟嚴重下滑、失業潮、人口危機很可能帶來社會動亂,許多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可能孤注一擲,明知風險極高,也會對台灣開戰以轉移矛盾。
吳奕軍指出,台灣真正的風險,不在於中共是否計算得出「武力侵台不划算」,而在於習近平是否會「明知不划算也要下賭注」,以及是不是有足夠的動員能力。
吳奕軍最後呼籲,對台灣與反共盟友而言,不要「過度恐懼」,也不要「盲目樂觀」,而在於做好兩手準備:在理性層面,強化防衛、深化國際結盟、降低戰爭誘因;在非理性層面,建立更強大的嚇阻能力,讓北京即使企圖孤注一擲,也知道很可能付出政權垮台的極高代價,不敢貿然行動。
有「反美先鋒」之譽,也有「中共國師」之稱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日前在一場演講中聲稱,習近平當局在2027年有很大機率出手,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雖然軍事上沒問題,但習近平還要擔憂2件事情,分別是「經濟」與「政治」。
去年,金燦榮也談到武統台灣,他稱,作為一個觀察者,認為「非和平統一」的現實可能性更大。但他也承認,中共真的要武統台灣,還差經濟戰略自主、國際社會理解兩個條件。
北京閲兵後,中共對台主力、解放軍東部戰區9月13日發布最新宣傳歌曲《把勝利的旗幟插在寶島上》,MV中除大量使用軍演畫面,包括臺北101、日月潭等地標都入鏡,恫嚇意味十足。有大陸學者認為此舉暗示「給台灣時間不多了」。
歌曲MV以古戰場兩軍對陣開場,後接二戰結束,國共內戰紀錄影像,還模擬攻佔「總統府」插上五星旗,似暗示當前台海局勢是「1949年未竟解放戰爭的延續」。
鏡報報道,中共解放軍東部戰區近年來頻頻派遣戰機、潛艦超越海峽中線恫嚇臺灣,每逢台灣總統大選或是重大事件,出動架次更是驚人。
中華民國國防部指出,9月13日上午6時至14日上午6時止,共偵獲中共解放軍27架次各型軍機出海擾檯,其中26次超過海峽中線,進入北部、中部、西南、及東部空域,此外也有14艘軍艦、6艘公務船在台海周邊徘徊。
國防部表示,共軍此次出動包含主、輔戰機及無人機,幾乎全數越過海峽中線,對我防空識別區構成壓力。國軍除派遣任務機與軍艦嚴密監控外,亦運用岸置飛彈系統進行警戒,確保台海安全不受威脅。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9/17/92376b.html |
|
打印機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