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訊】編者按:市場化漸行漸遠,權力一元話如舊,經濟與政治不協調越大,越易造成腐敗的土壤。權力的高溫加市場的溫潤,便是腐敗瘋長的中共國。 本文試圖解答這個問題:當前中共體制內何以會產生如此驚人的腐敗?但這並非孤立的問題。要解答中共腐敗的問題,首先要解釋一個更普遍性的問題:什麼體制最容易產生腐敗? 哪裏有權力,哪裏就有腐敗,不存在絕對不會產生腐敗的體制。可是,畢竟有些體制可以抑制腐敗,有些體制卻可以助長腐敗,其間的區別何在?腐敗與社會形態有何種相關性? *四種社會形態獨裁體制最腐敗 爲了理解腐敗起源的社會背景,這裏試建立一個最簡單的理論模型----將社會形態劃分爲政治和經濟兩大要素,其中政治區分爲專制和民主兩大類型,經濟區分爲指令和市場兩大類型,則就有以下四種社會形態的組合: 專制政治+指令經濟 專制政治+市場經濟 民主政治+指令經濟 民主政治+市場經濟 其中,「民主政治+指令經濟」的組合接近於民主社會主義的理想,但在歷史實踐中缺乏真正實例(北歐各國相對接近),可以置之不論;其他三種組合在現實中則都有相應實例,三者與腐敗的相關性如下: 專制政治+指令經濟=極權體制=高度特權、低度腐敗 專制政治+市場經濟=獨裁體制=高度特權、高度腐敗 民主政治+市場經濟=民主體制=低度特權、低度腐敗 這裏需要作些說明。通過一元化的絕對權力攫取正常的經濟利益,可以有兩種方式:在指令經濟(權力本位)環境中,權力自上而下垂直控制經濟分配,掌權者可以直接爲私人攫取物質利益,是謂特權(有權就有錢);而在市場經濟(金錢本位)環境中,權力已無法直接控制經濟分配,但掌權者可以介入市場,通過非法交易間接攫取物質利益,是謂腐敗(以權交換錢)。爲什麼極權體制的腐敗較少?因爲在指令經濟環境中,市場萎縮,金錢功能退化(有錢也未必能買到商品),大規模的金錢交易既不可能,也無意義,於是特權才會成爲腐敗的替代品。但無論是極權體制還是獨裁體制,權力都趨於不受任何限制,因而權力也就無可避免地爲私人所用,要麼容易產生特權,要麼容易產生腐敗,二者必居其一。 *腐敗是經濟繁榮的權力寄生物 相反,民主體制之下市場繁榮,金錢功能亢進,但權力受到廣泛限制和監督,腐敗便相對不易產生。可以這樣簡單地概括:民主政治也無法避免特權或腐敗,但專制政治則必然導致特權或腐敗。 據以上社會形態分析可知,沒有權力就沒有腐敗,沒有金錢也沒有腐敗,缺乏市場的社會(極權體制)或缺乏專制的社會(民主體制)都不易產生腐敗。所以,斯大林時代的蘇聯和毛澤東時代的中共國,腐敗程度相對較低,而西方國家和香港,腐敗也比較收斂。相對而言,兼具專制和市場的社會(獨裁體制)則最易產生腐敗----這並不是市場造成腐敗,而是腐敗需要市場,腐敗是經濟繁榮的權力寄生物。所以,民國時代以及當代東南亞和拉美國家,腐敗程度就很高(新加坡是較突出的例外),而鄧小平以後的中共國,腐敗則更加旺盛。 由此就不難理解中共腐敗的歷史背景: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是典型的極權體制,政治空前膨脹,經濟一窮二白,因此特權現象普遍,而腐敗顯然缺乏基本的市場條件(當然此外還有焦裕祿式理想主義和黨紀的有效約束等次要因素);自「改革開放」以後,政治壟斷依舊,但經濟轉軌,市場開放,外資大量流入,黨國的社會形態實際上已轉向獨裁體制,權力與市場一拍即合,腐敗現象遂愈演愈烈。因此,中共腐敗的社會形態背景,與過去國民黨式、當代東南亞式和拉美式腐敗的社會形態背景是較爲接近的。不過,當今中共到底是極權體制的退化和僵化,而國民黨、東南亞和拉美國家則是民主體制的異化和惡化,相比之下,弱化的極權主義仍比一般的獨裁體制更嚴厲。當前中共的專制比毛澤東時代固有不足,比國民黨時代則仍有餘!這正是中共腐敗的優勢所在。 *專制到底也必將腐敗到底 因爲,在同樣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權力一元化的程度越高,腐敗的需求就越大,腐敗的實現也越容易;而鄧小平的實用政策正造成了中共體制只有「(經濟)開放」而無「(政治)改革」,市場化之路漸行漸遠,權力一元化卻未見削弱,經濟與政治的不協調度越來越大,這無疑是腐敗的最佳社會土壤,是腐敗的熱帶。權力的高溫加上市場的溼潤,遂造成一個腐敗瘋長的中共國。牽涉越來越廣的高層腐敗,已使大陸幾乎淪爲一個「盜賊統治的國家」! 如何消滅中共腐敗的社會機制?根據上述腐敗與社會形態的相關性模型,無非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返回極權體制,抑制市場,復辟指令經濟;要麼改革政治,轉向西方式民主體制,強化對權力的限制和監督,使司法、反腐機構和新聞真正獨立化。這就是說,要麼回到毛澤東,要麼緊跟戈爾巴喬夫,舍此之外的方法,都是捨本逐末,難有真正成效。 回到毛澤東則喪失金錢,緊跟戈爾巴喬夫則喪失權力,中共及中共體制內的腐敗分子顯然兩不情願。爲了維護既有的地位和利益,他們就只有保持現狀,將專制進行到底。那麼,必然地,他們也會將腐敗進行到底。 原載「開放」雜誌九月號(http://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