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新質生產力」被全球圍剿 香港押注恐踏不歸路(多圖)
 
顏寶剛
 
RFA製圖
【人民報消息】 習近平去年底提出的「新質生產力」,近日在國際社會及本港商界引來高關注。國際方面,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期間,對中方官員擺出非常強硬立場,抨擊中國透過補貼出口過多清潔能源產品,即包括電動車、鋰電池及太陽能,可能損及美國企業及經濟。本地方面,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提點」香港官員,表明「新質生產力」切中了香港的迫切需求,可能令政府官員以至商界均押注資源配合中央政策,但既無助解決經濟停滯,甚至適得其反捲入大國貿易戰旋渦。 這裏必須要先了解甚麼是「新質生產力」?當中的「新」,並非指「新舊」的「新」,而是「創新」的「新」,至於「質」,指是的「品質」,意思就是以「創新」體制、政策,提高「質量」,目的是促進生產力。按習近平的說法,正是以創新科技引領產業升級,涉及的範圍甚廣,當中既包括人工智能(AI)、新能源汽車及中國新興產業製造技術等。 憂中共國不平等補貼「過剩產能」低價傾銷 歐美勢必反制提高關稅 平心而論,習近平推許的「新質生產力」,正是全球各國政府及商界均大力發展的新興經濟產業:由電動車到鋰電池、由太陽能到氫能發電、由芯片技術以至人工智能,均是全球產業「兵家必爭之地」,各國政府提供補貼加快產業昇級,其實是必要的發展過程。 但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說,中國為受惠企業提供的巨額補貼遠遠多於其他主要經濟體,而且中共經常採取公然的歧視性「排他」政策——例如,多年來,直到2019年,非中國企業基本上被禁止向中國汽車製造商供應電動汽車電池。
以內地龍頭電動車比亞迪為例,有內地研究機構翻查比亞迪年報,發現從2008年到2022年的15年間,計算出單計比亞迪的汽車業務在十四年間總計至少拿到了各類補貼、補助共計約67.8億人民幣,其中2020、2021、2022三年度間,生產新能源汽車獲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車輛共計逾80萬輛,金額共約66.6億人民幣。 比亞迪還有電池、新能源及汽車零件不同業務範圍亦獲中央補貼,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發表報告稱,比亞迪多年來獲政府補貼,由2020年直接補貼金額約為2.2億歐元,到2022年已增至21億歐元。比亞迪還受惠當局對電池製造商的補貼,以及購車補貼等,多年來相關金額高達34億歐元,即是相當於280億港元,反映其在國際市場上急增的競爭力。 而且直接補貼只是其中一個手段,由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進行的報告發現,2019 年中國以直接補貼、低於市場利率的貸款和土地出售、稅收減免以及國有投資基金提供的資本等形式,對新興產業帶來的好處至高達4,000億美元。據估計,中國的補貼總額是美國或德國等先進國家的三到九倍。 在大量不平等補貼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總產能升幅驚人,目前已超過2000萬台,仍在急速增長,但今年全球總需求,估計只約1700萬部,而且有急速放緩趨勢。作為全球最大市場,中國本身估計今年銷量僅約1000萬,增長或將放緩至20%,而多出來的一千萬部「過剩產能」新能源車,就唯有以低價向海外傾銷。這種不公平競爭。可以預見的是,美英歐洲等大國,很快就會向中國的新能源車及新興產業徵收懲罰性關稅,新一輪貿易戰已是如箭在弦。 《經濟學人》稱錯誤政策無助解決經濟停滯 《經濟學人》指出,習近平嘗試以「新質生產力」來迴避以刺激消費的傳統方式去救經濟,希望利用國家力量來加速發展先進製造業,從而創造大量高效益職位,以取代房地產行業,最終目的是令中國能自給自足,確保免受美國掣肘,甚至可以壟斷歐美市場。 這套工業化2.0,的確帶來一定成效。中國公司不再只是為美國企業組裝iPhone,根據法國外貿銀行的數據,去年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的出口佔中國出口的4.2%,而2018年時只佔1%。 但《經濟學人》稱「新質生產力」無助解決經濟停滯,而且所需資源驚人,估計政府年度投資已達1.6萬億美元,相當於12萬億港元,約為投資總額的20%,亦相當於美國2023年所有投資的43%,而且是需要靠大量補貼或國家指令來推動。但政策卻是連番錯誤,包括忽略了消費者需要,而且中國內需疲弱,部份新產能需要出口,但就面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抵制,更重要是習近平對企業的不切實際看法,許多企業家對中央不可預測的政策制定憂心仲仲,恐怕最終是浪費投入的資源,引起人民廣泛不滿,甚至惹怒全世界。 中聯辦「提點」官員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恐港押錯注「適得其反」 上述討論的「新質生產力」集中都是大國之間博奕,對香港這個細少的金融城市又有甚麼影響? 值得注意是中聯辦主任鄭雁雄,近日出席多場宣講兩會精神的演講會,對象包括政府總部及創科界,有知情人士指出,今年兩會其中一個重點是「新質生產力」,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科界是主力,鄭雁雄選擇創科界作宣講,正顯示中央對推動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視。 鄭雁雄說「新質生產力」是對中國經濟提質升級的把脈定向,也切中了香港的迫切需要。他建議香港要着重質量發展,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以彰顯「一國兩制」優勢。 鄭雁雄這段說話,顯然就是「提點」特區政府官員,即香港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在原來的三大傳統優勢上「瞓大覺」,而是要把握機會提升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官員收到「最高指示」,自然不敢怠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就率先表態,指出今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首要任務,這將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提供更有利的環境,未來會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例如新材料、生命科學等;以及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研發應用。 但香港過去多年來的優勢其實就是國際金融中心,牽連帶動的金融服務業才是我們高增長的實力。現在特區政府卻白白放棄本身優勢,看不到港股市值大跌,新股上市排名跌至十大包尾,甚至資產管理規模錄得歷來最大跌幅,卻因應中聯辦「提點」花大氣力去搞本身並不擅長的「新質生產力」。而正如上文討論提到,面對歐美對中國新興產業可能加快作出貿易壁壘,香港官員一旦押錯注將資源錯誤投放到「新質生產力」,恐怕後果是適得其反,既捲入大國貿易戰核心,亦令整體經濟加快淪陷。△(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4/16/82151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