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天下奇谭(402)威震辽国的杨六郎是将星下凡 |
| |
|
刘晓
|
|
【人民报消息】“天下九塞,雁门为首”。自战国以来,雁门关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巍巍雁门关,就这样见证著千百年的历史,见证著诸多将士的赫赫战功和不朽功业。这其中,最为后世称颂的是北宋大将杨延昭,他也是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杨六郎。
不过,根据《宋史》记载,杨延昭是大将杨业的长子,并非是人们所认为的杨家的第六个儿子。那么,为何他被称作“杨六郎”呢?原来,古人称天狼星为六郎星,并认定其是将星,而杨延昭“智勇善战”,威震辽国,因此被辽国人看成是六郎星宿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应时运下凡的将星,在人间演绎了怎样一段精忠报国的历史?
杨延昭,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出生于山西太原城。他本名杨延朗,后因避道士赵玄朗(财神赵公明)的讳,改名延昭。杨业本名杨重贵,曾在北汉居官。
在北汉君主刘继元投降北宋后,杨业仍坚持战斗,在宋太宗赵匡义派刘继元亲自来劝降后,杨业才大哭著归降。归附北宋后的杨业依然受到宋太宗的器重,并被授予左领军大将军,镇守边关,亦成为北宋的著名将领。
而杨延昭也由此随著父亲经历了不同的王朝。幼年时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很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认为“此儿类我”,因此在他幼年时,每次出征都带他同行。
北宋建立后,面临著来自北部辽国的威胁。实力强大的辽国频频进犯北宋边境,为此,北宋决心解除来自辽国的威胁。
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分山西、河北两线进攻辽军。西路主帅是潘美,杨业为副帅,28岁的杨延昭为先锋。宋军在杨家父子的率领下,在雁门关外进攻辽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收复了许多城池。杨延昭的勇敢也初次让辽军见识。史籍记载,在攻击朔州时,杨延昭担任先锋攻打辽军城池,胳膊不慎被流箭射穿,但他仍然坚持战斗而且越战越勇,并最终率军顽强地攻下了敌城。
而由宋太宗亲自率领的东线,则在高梁河大败,不得不南撤,因此大批辽军压到西线。当时辽兵势大,杨业认为不可与之硬拚,但随军护军刘文裕等邀功心切,令其进军。杨业哭谏,但仍未被采纳。不得已,他率兵进攻辽军。出发前,他请潘美和刘文裕等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并准备强弓手以等候他转战至此给以接应。潘美等如约安置了伏兵,但等了很久也不见杨业回来,他们以为宋军一定取得了胜利,正在追击辽军,因此决定撤兵。
而此时,杨业率领的宋军与辽军激战正酣。宋军伤亡惨重。直到黄昏时分,杨业才带领残部按事先约定来至陈家谷口,却不料根本没有见到宋军的影子。杨业孤军陷人重围,而他自己虽然勇猛异常,“力战尽日”,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被俘。在辽营中,杨业宁死不屈,最后绝食三日殉国尽忠。
与杨业一起殉国的,还有他的一个名叫杨延玉的儿子。杨业殉国后,朝廷给潘美贬官三级,将刘文裕等革职罢官。同时旌表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加此!”评价非常高,还给予杨家以丰厚的奖赏。
后世的《杨家将演义》等文学作品曾以此为蓝本,将潘美描绘成陷害忠良的奸臣,但历史上真实的潘美却是宋朝的开国元勋。或许因为他对杨业之死负有直接责任,有人才会愤恨而怀疑他吧。
同样参加此次战斗的杨延昭突围后,于八月间以丁父忧之名回到河南郑州。丁忧三年后,杨延昭再次应召抗击辽军,担任保州(今河北安新县)沿边都巡检使,边关抗辽的重任便全落在了杨延昭的肩上。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举南下,很快攻到了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杨延昭正在遂城镇守。当时遂城城小兵少,守军不足三千。而辽军由于萧太后亲临城下,亲自督战,因此矢飞如雨,进攻猛烈。面对辽军的猛烈攻势,军民都惶恐不安。而杨延昭却从容自若,他召集城中青壮年百姓,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登城与兵士共同作战。
当时正值初冬,天气还并不寒冷,不料一日气温骤降,有如天助。杨延昭于是命城中军民大量提水往城墙猛浇,一夜之间城墙变成了既坚固又光滑的"铁城"。辽军面对这样一座无法攀爬的城池,无计可施,只好绕过遂城进攻别处。经此一役,杨延昭威震边关,人们都称杨延昭守衞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召见了他并询问应边对策,还称赞他"智勇善战,治兵护塞有父风"。
咸平四年,辽军再次大举南下侵扰北宋边境。杨延昭在遂城西北的羊山设下伏兵,自己率少数骑兵引诱辽军,且战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杨延昭与之夹击辽军,并斩杀辽国大将。这一战宋军大获全胜,尽歼辽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羊山之伏”,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一大捷,改"羊山"为"杨山",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再次率兵大举南侵,一直打到北宋腹地澶州。宰相寇准和杨延昭等将领,力主抵抗。杨延昭还上书建议,乘辽兵大举南下之际,出兵取幽、易等州,但是宋真宗没有采纳杨延昭的建议,而是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对此,杨延昭深以为国耻,拒绝接受朝廷"勿伤北朝人骑、勿追契丹"之命,不断痛歼辽军游骑,并且独率所部万余骑,深入辽境,消灭了大量敌军,并一举收复重镇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
这里要说一下"杨六郎摆牦牛阵"的故事。根据河北《南皮县志》记载,一次,杨延昭为抵御来犯的辽军,秘密派人收购了一万多头牦牛。其后,他又下令扎了无数穿戴辽兵服装的草人,草人腹中装上饲料,然后引诱牦牛用牛角上所绑之刀挑开草人腹部吃料。如此训练百余日,众牦牛见到穿辽兵服装的人便猛用角挑。杨延昭觉得时机成熟,便下令将牛饿上三天三夜,然后派人去辽营挑战。待辽兵追来,将万牛放出,牦牛冲入敌阵,见人就挑,辽兵死伤无数,宋军大获全胜。此阵得名"牦牛阵"。评书《杨家将》中亦有对这一战役的精彩描述。
景德二年(1005年),杨延昭升任莫州防御使等职,主持河北一线的边防。他屡次打败了辽兵的骚扰。
杨延昭不但智勇善战,而且能与士卒同甘苦。他不仅将所得的薪俸都犒赏了部下,而且遇敌必身先士卒而不居功,深受士卒爱戴。
杨延昭前后守衞边境20多年,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初七,这个威震辽邦的将星,在边疆要塞去世,终年57岁。杨延昭镇守河北边防十五六年期间,辽兵侵扰较少,老百姓过著比较安定的生活。因此,老百姓十分爱戴他。当杨延昭的灵柩运离时,送行的人民"多望棺而泣",就连敌方辽国人也举哀致敬。民间相信他是重返天庭,因此立祠纪念他。
杨延昭有三个儿子:传永、德政、文广。最有名的是杨文广,他同祖父和父亲一样,极具军事才能。但因为朝廷对辽采取软弱国策,他的才能无法得到施展。后来杨文广终于有机会镇守宋辽边关,到任后他日夜厉兵秣马,时刻准备收复幽燕,并不断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可惜的是,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病死在任上。
《宋史》记载杨业确有七个儿子,但除了一子战死外,其它众子都得以善终,并未阵亡、出家或流落番邦。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一家几代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故事,随著民间艺人的加工创作,以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著,一直传到了今日。由此可见,老百姓对杨家将的喜爱,而这其中人们对杨六郎似乎更为偏爱,关于他的故事也最多、最为精彩。
历史的烽烟早已散尽,曾经威名远扬的杨六郎而今何在?天狼星默默的,看著人间上演著朝朝代代的大戏,巍巍的雁门关仍记得他凯旋归来的马蹄音,仍在等待他的归来……
源自(干净世界《天地人》频道)△
|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14/92997.html |
|
打印机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