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欧对华关系转向 专家揭“冷和”时代来临
 
【人民报消息】欧盟对北京的政策正经历战略重组转折。近日来从安全设备的排除、补贴的调查、气候政策贸易化,到台湾议题上的公开表态等,欧盟开始采取反制措施。专家分析,欧盟对华政策正逐步呈现以防卫为主、合作设限的趋势,相对于冷战,“冷和”时代来临。 欧盟发起连串动作 分析:战略重新定位 据彭博11月10日报导,欧盟执委会正在研拟要求各会员国移除华为与中兴等中制通讯设备。同日法新社报导,碳边境税将于2026年正式上路,对钢铁、水泥、电力等高碳排产品征收“碳价差额”,排碳大国之一的中国激烈反弹。6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输欧轮胎启动反补贴调查。 对此,国防安全专家苏紫云接受大纪元采访时分析,欧盟此类行动并非个别事件或临时起意,而是出于战略层面的重新定位,尤其是中共在俄乌战争中对俄罗斯的支持,加剧了欧洲对北京的警惕。 “这些只是手段与战术,战略上是要压制中共来削弱俄罗斯的动能。”苏紫云强调,这正是欧洲开始视中共为地缘政治风险源的背景。他形容目前是一种“冷和”状态,“在关键议题上会划清界线,其它姑且合作。” 此前,中共4月限制稀土出口,而欧盟98%的稀土依赖中国,对欧洲国防与汽车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在6月的七大工业国(G7)峰会上,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更公开指控北京展现出“支配、依赖与胁迫”的模式作风,显示欧盟对中方的防卫已浮上台面。 据华盛顿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报导,6月末传出欧盟以关键贸易争端毫无进展为由,取消与中方举行的高层经济与贸易对话。而这场会议原本是为随后北京领袖峰会铺路的关键前置安排。 7月底,冯德莱恩访问北京,此行旨在纪念欧中建交及经贸往来50周年,但原本规划为两天的峰会被缩减仅7月24日一天。 《亚欧杂志》(Asia Europe Journal)9月一篇报吿指出,自2024欧洲议会选举及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上任以来,已明确将北京定位从“合作、竞争者”转向为“竞合者、系统性(结构性)挑战对手”。 欧盟经贸规范化 对准中共模式 欧盟正在针对中国的产能过剩与不公平竞争手段进行制度性反制。例如,中国轮胎自2021年以来输入量激增51%,价格比欧洲产品低30%至65%。显示其依赖国家补贴的出口策略,对欧洲产业造成压倒性冲击。 碳边境税(CBAM)则是欧盟从气候政策延伸到贸易领域的新手段。COP30气候峰会于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贝伦市(Belem)举行。 苏紫云表示,碳边境税反映的是欧盟共同体内部对永续与公平竞争价值的共识。 学者孙国祥分析,CBAM象征欧盟将环保转化为制度化贸易工具,直接影响像中国这类以出口导向型大经济体。“这不仅仅是环保问题,而是规则竞争的转向。” 他表示,欧盟正逐步借由制度调整中国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优势,从源头建立技术与规范门槛。 政治外交重视民主价值 欧议会迎来台湾官员 除了经济层面,欧盟在政治外交层面的转变也不容忽视。 欧洲议会于周四(11月13日)通过一项名为“关于应对针对人权捍卫者的跨国镇压”的报告,呼吁欧盟采取行动,应对境内不断增加的跨国镇压事件,包括人身攻击、监控、法律施压等。报告并点名中共政权为“最恶劣的施害者”。 此前,台湾副总统萧美琴11月7日受邀出席在欧洲议会举行的IPAC峰会,成为首位登上该场域发表演说的台湾现任副总统。她在演讲中详述台湾所面临的军事施压、网攻、经济胁迫,引发欧洲议员高度共鸣。中共则强烈抗议,声称已“严正交涉”。 对此,苏紫云指出,这是欧盟长期重新评估对北京关系的具体反映。 他认为欧盟已不再顾忌中共反应,在战略上是认同台湾的民主价值链,包括科技发展,包括台湾水域占有全球51%的海上航运等,这些都抬高了台湾地位。 “以前那种顾及北京面子的状况,自2019年末疫情以来就逐渐淡化。”他补充,G7成员国意大利于2023年底退出“一带一路”正是欧盟大势转向的象征。欧洲从过往的经济依赖中苏醒,并逐步建立对中共系统风险的防线。 欧洲内部共识加深 与北京合作空间设限 欧盟内部对北京角色的重新定位,已有制度性体现。曾任欧盟驻华大使的奥地利籍外交官史伟(H.D.Schweisgut)9月撰文写道,欧洲对中国在关键原材料与战略供应链上的依赖日益加深,必须同时重视经济安全,以及因川普(特朗普)总统第二任期开始而再度变动的地缘政治局势。 孙国祥指出,虽然欧盟对中国仍强调“合作、竞争与挑战并存”,但实际操作已倾向策略化与防卫化。 他分析欧盟未来对北京政策可能呈现三重走向:在技术与补贴领域加强控管、在气候与绿能保留条件式合作,以及在成员国立场不一的情况下出现内部分化。 孙国祥警告:“中共可能试图在欧盟内部制造裂缝,但若其无法配合欧盟新规,经济冲突只会升级。” 欧中“冷和”时代来临 上述专家们认为,从安全、贸易到外交的层层布局显示,欧盟对中共的政策已进入“防卫为主、合作有限”的新常态。北京在俄乌战争中的立场、对欧洲稀土与供应链的胁迫行为,以及对人权与国际规范的持续挑战,都迫使欧洲从根本上调整对中方的战略认知。 苏紫云形容这是一种“冷和”状态,不会完全脱钩,但也不再让北京占尽好处。在关键议题上会划清界线,其它姑且合作。 而孙国祥则认为这是欧洲进入“防卫化、制度化”对北京策略的起点,虽不代表全面敌对,但合作将基于更高的条件与标准。 (大纪元)△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15/93017.html
打印机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2025年11月15日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