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兩年內,美國不再需要中國稀土,這可能嗎
 
趙曉
【人民報消息】「兩年內,美國將不再需要中國稀土。」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韓國的發言,震驚了世界,這是誇口嗎? 一、從地緣到智源:美國的雙線突圍 我們看到,稀土大戰的確給了美國一悶棍。而在川習會結束後的48小時內,華盛頓幾乎同時在三個方向展開行動: 1、地緣突圍——加速北極戰略布局。 格陵蘭島,這塊被冰雪覆蓋的孤島,如今被美國視為「未來的稀土糧倉」。 地質調查顯示,格陵蘭擁有世界前五的稀土儲量,且品位極高、放射性低。 五角大樓與丹麥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美國企業已進駐南格陵蘭的Kvanefjeld礦區。 北極的「資源冷戰」已悄然開始。 2、聯盟突圍——鞏固亞太礦業三角。 從東京到堪培拉,川普政府構建的「美日澳稀土聯盟」正進入落地期。 澳洲供礦,日本精煉,美國造市。 再加上格陵蘭的北極支點,一個從北極到南太平洋的資源弧線,正成為自由世界的「能源長城」。 3、智源突圍——一項可能改寫世界的科學突破。 地緣不如智緣!地緣角力最終取決於「有用知識」的PK。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團隊宣布,他們研發出一種基於「人工膜通道」的稀土分離技術。這是一種模仿生物細胞膜的「智能通道」,能夠精準識別並篩選稀土離子。 傳統工藝需要上百道化學萃取,耗時、污染且成本高;而新技術通過「離子尺寸與電荷識別」,可在數小時內完成相同分離,效率提升幾十倍。 舊時代:化學萃取→「煉丹式」操作,上百道步驟。 新時代:人工膜通道→「神經網路式」分離,一次完成。 舊時代:人類從礦石中提取稀土,就像煉金術士在霧中摸索,一百道工序、一百種試劑,既昂貴又骯髒。 新時代:科學家造出了一層「有生命的膜」,它懂得識別元素的性格,讓想要的離子通過,不該來的被拒之門外。 短短几小時,它完成了過去幾天幾夜的工作。 這是從「煉金術」走向「生命智慧」的跨越,也是從化工文明邁入生物智能文明的一步。這項成果被《自然》(Nature)評為「可能改變全球供應鏈的顛覆性創新」。 二、「有用知識」的力量:文明轉化的真正引擎 經濟史學家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曾指出: 「增長的真正動力,不是資本或資源,而是有用知識(Useful Knowledge)的積累與傳播。」 所謂「有用知識」,就是能被制度吸納、被市場轉化、被技術放大的知識。 它不僅是一種科學發現,更是一種文明性增長能力。 過去,中國憑藉資源與規模贏得稀土之戰; 如今,美國與盟友正以「有用知識」、結盟等發起反擊。 當人工膜通道技術問世時,它所撬動的不只是工藝革新,更是全球權力結構的重組: 資源再也不是唯一壁壘; 技術讓原料成為可替代的商品; 知識成為真正的稀土。 這正是「文明性增長」的核心邏輯:從「資源文明」走向「知識文明」。 三、地緣的終結:稀土不再「稀」 稀土之所以被稱為「稀」,並非因為稀少,而是因為難提煉、難替代、難循環。 但一旦膜分離、回收與替代材料技術突破,「稀土」將不再「稀」,它的地緣魔力也隨之消解。 格陵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內華達……所有被邊緣化的資源國,都可能在技術賦能下重返世界舞臺。 這預示著:未來的競爭不再是誰擁有更多礦,而是誰擁有更聰明的知識結構。 四、從「資源陷阱」到「知識自由」 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是工業時代的一張王牌。 但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外生力量依賴」的增長模式。 然而,當這種模式遇到「內生創新文明」,我們看到其優勢是有限的,且在時間的長河中,必然被取代。 換言之,真正決定稀土大戰結局的,不是誰有自然的礦,而是誰有「思想市場」。 五、結語:在不確定的世界看到文明性增長的確定意義 或許,我們並不能真正確定,在未來兩年內,美國是否確實能在資源意義上擺脫中國的稀土,但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我們仍看到確定性: 那就是文明性增長具有的強大力量。 也因此,作為自然資源的稀土的戰略重要性一定會不斷降低,因為——人類文明性增長正在靠知識擺脫資源依賴的枷鎖! 格陵蘭的冰原,德州的實驗室,它們指向同一個方向:力量的源頭,正在從地下的資源轉向地上的頭腦。 正如我常說的: 「文明的真正轉化,不在礦石,而在心智;不在地表的豐富,而在思想的自由。」 稀土之戰的終局,或許也不在誰贏誰輸,而在於誰能更好地保障:從資源到知識的文明躍遷與增長轉型!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5/92921b.html
打印機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2025年11月5日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